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杨陵区由于缺乏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指导,干旱和内涝成为区域内发生最为频繁的两种灾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位于杨陵区的高等学府,其资源利用方式对社会具有巨大的示范宣传作用。所以对西农进行海绵校园的改造建设,无论对学校本身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还是对杨陵区的可持续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而国内对于海绵校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雨洪管理效果上,较少关注使用者对其景观偏好和本身使用功能的研究。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为研究场地,通过对学生的景观偏好和对场地使用功能需求的研究,提出景观设计与低影响开发措施的融合模式,再基于此对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设计改造,以期实现校园内良性水文循环的同时,能够激发场地活力,为校园环境创造较高的景观价值和实用价值,最终实现场地功能性(雨水管理)、景观性(景观偏好)、实用性(使用需求)同时存在。本文在对海绵校园案例与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之后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设计实践,提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设计模式。本文研究成果为:(1)明确了海绵校园综合设计原则、设计思路与雨水管理技术性原则与设计目标;(2)通过对校内学生景观偏好的深入研究,掌握其对校园景观的偏好程度;(3)根据道路骨架和场地功能性质将校园划分为了22个汇水区域,计算得到,当以设计降雨量为百年一遇大暴雨138.7mm时,学校产生日径流总量777624.4m3,各汇水区对径流控制总量为683299.4m3,控制率为87.87%。(4)梳理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海绵校园设计流程:在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对场地现状进行条件分析与问题评估,进而确定相关设计目标与控制指标,最后基于偏好分析结果与目标指标导向完成低影响开发措施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