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对同情和移情的概念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儿童同情心的结构,编制了儿童同情心教师评定问卷。结合多种方法和多种指标,对儿童同情心的发展做了较为客观的评定,研究中采用教师评定、情境实验和自然观察三种方法,具体指标包括教师评价、儿童的自我报告、基于实验情境和自然观察的行为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包含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同情行为3个维度,平行苦痛、应答担心、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心理援助、物质援助6个特质;自编儿童同情心教师评定问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适应性较好。研究结合图片故事,从儿童自我报告中涉及他人情绪状态的程度和儿童情绪认知线索两个方面,探讨了同情理解的发展。结果表明,同情理解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情绪认知线索随年龄的增长统合型逐渐取代表情依存型和情境依存型而占优势;3~5岁幼儿处于情境信息的描述和自己经验的投射阶段,7岁以后共感理解和再加工的理解占优势;随情绪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的同情观念呈增加的趋势,而情绪认知对同情行为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质的方面,从助人策略来看,部分捐献策略逐渐取代不捐献和全部捐献策略而占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各年龄阶段均有部分儿童未产生同情体验,同情体验指向性具有量的变化,3~5岁幼儿平行的苦痛体验占优势,5岁以后应答的担心体验开始超过平行苦痛体验而占优势;不同指向语言提示有显著的动机效果,他人指向的语言提示增加了儿童的同情观念和同情行为。自然观察和编码分析表明,幼儿困境认知主要关注的是他人在生活自理方面的问题,随年龄的增长,对学习问题的关注有增加的趋势,而对人际交往、物品匮乏和身体方面问题的关注有所下降;对他人困境的反应方式采取同情策略儿童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采用逃避策略的儿童呈波浪式发展,而采用原因探究认知反应策略和攻击策略的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有所下降;援助策略随年龄的增长采用不援助策略和体力援助策略儿童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采用心理援助策略和求助他人儿童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物质援助策略在各年龄段相对较为稳定。研究结果还表明,同情理解性别差异不显著,女孩的同情体验优于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