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读者而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一般选用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体裁,其内容适合儿童欣赏趣味和接受心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儿童文学是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的,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国内,逐渐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西方远远早于国内。但近几十年来,由于部分学者的重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关于其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都有所发展。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从接受理论角度对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进行研究,希望继续拓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新路。接受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为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理论不同,接受美学正是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希望做到“视野融合”,从而使读者真正接受文学作品。本文回顾了儿童文学研究的历史,呈现了接受理论的理论框架,进而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相关信息做出了介绍。从接受理论中“读者的接受与反应”,“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等主要概念出发,通过实例分析和研究属于儿童文学的童谣和童话分别在两个儿童时期的翻译,以此来论证儿童的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旨在从接受理论角度对两个儿童时期(前期和后期)以及童谣和童话两种儿童文体的文学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语言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翻译策略,即:译文在语言上应采用韵律优美及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化上则采用异化和归化兼用的策略。通过对儿童文学语料的对比与分析,本文所选用的语料为适合早期儿童的童谣《我喜欢的鹅妈妈的童谣》和适合中后期儿童的童话《精灵鼠小弟》;通过语料中译例的分析和策略的总结,结合不同时期儿童的特点,研究发现:处于早期儿童阶段的儿童,正处在个体发展的最初阶段,易受外界影响,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稳定,但同时此时期儿童生理上逐渐具备了发展语言的各种条件,思维发展迅速。从接受理论角度出发,该类儿童文学可选择童谣诗歌类,应采用优美韵律朗朗上口的语言。处于中后期儿童阶段的儿童,生理与心理继续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形象生动的译文亦必不可少。整个研究得出结论:接受理论的重要概念适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并为其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体现在对译者自身、其对原文本的理解层面,以及体现在以目标语儿童读者为中心这一层面,从而影响着语言与文化方面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