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在多年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三足鼎立的棉花生产格局,并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棉花主产区逐渐发生了由南向北、向西北新疆区域的转移。新疆棉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光热资源充足,特别适宜于棉花生长,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和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区域棉花面积、总产量、单产水平以及品种和调出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首位,新疆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原棉重要生产基地的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其中,新疆的南疆地区由于具有种植棉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发展棉花产业的良好基础,尤其是适宜中熟细绒棉和早熟长绒棉生产,发展至今,棉花产业已成为南疆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南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植棉收入占到南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个别地区甚至高达75%以上。2009年,新疆南疆地区棉花产量达到109.75×104t,占全疆棉花总产量的43.48%,棉花种植面积63.50×104hm2,为全疆棉花种植总面积的45.05%,南疆已成为新疆最大的优质陆地棉和国家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尽管棉花生产已成为新疆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重要途径,但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棉花生产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问题,棉花生产的负外部性日渐显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历史原因,环塔里木盆地的南疆地区环境承载力相当低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土地投资、种植决策、新技术的采用等棉农生产行为,如果运用不当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农民增收难度日益加大,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土地退化问题。本论文以南疆地区棉农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南疆重点地区展开调研,以棉农生产对土地质量与环境的影响为主线,通过研究南疆地区“棉花可持续生产-环境改善-农民脱贫”关系链与协调机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并能对南疆土地退化的防治及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具体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第1、2、3章,为全文提供必要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依据,对国内外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及评述,并对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的关系进行理论层面的剖析;第二部分是现状分析,包括第4、5章,分别介绍了新疆南疆的自然基础与土地退化表现、以及南疆的经济社会基础与棉农生产及收入状况,为下面的研究展开铺垫;第三部分是关系研究,包括第6、7、8章,通过在新疆南疆深入农户进行问卷与实地调研,揭示了南疆棉农的生产行为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南疆棉农的生产行为可能对土地带来的退化影响,并针对南疆政府对农户的指导性较强的特点,进一步研究了政府政策对南疆棉农生产及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对策建议,即第9章,分别从农户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了优化南疆棉农生产行为、有效防治土地退化的对策思路。通过以上研究,证实并分析了新疆南疆地区农户行为与棉农生产及环境变化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同时,通过提出优化棉农生产行为以及改善土地退化状况的措施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相似条件地区的棉农生计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本论文着眼于农户,即南疆棉农,以微观视角,首次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关系及机理,为研究棉花可持续生产与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及大量的实证资料。2.研究方法。以新疆南疆为调研区域,样本区域覆盖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和田地区三个地州的300户植棉农户,通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66份。在获得大量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对新疆南疆棉农的生产行为和意愿进行分析,寻找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的关系以及农户行为的微观动因。在模型运用方面,采用对数线性函数模型分析南疆棉花生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导致南疆土地退化的棉农生产行为,并对南疆(地方)政府与棉农之间的行为机制做出博弈分析。3.将政府行为纳入本论文研究范围之内。棉花生产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而忽视环境、发展经济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选择,政策的执行也常常与政府的初衷与本意有相悖之处。本论文探讨了政府政策对南疆棉农生产及土地生态的影响,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