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所有的并发症中非常严重和危害性较大的一种慢性并发症。DN是糖尿病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而且已经成为终末期肾衰竭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D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其发生和发展是以高糖状态为始动因子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证据表明免疫学和炎症机制的组合在其表达、发展和最终的进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持续的高血糖可以引起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形成增加,AGEs与AGEs受体结合,可以刺激体内巨噬细胞合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促进肾脏炎症的损伤,从而导致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增生。在糖尿病肾病中MCP-1的表达与肾脏巨噬细胞的浸润数量呈正相关,研究证明MCP-1能够促使外周血的单核细胞向肾组织迁移和活化,从而导致巨噬细胞在肾脏组织聚集,促进生长因子和炎症介质产生增加,促进细胞外基质增生,最终引起肾小球硬化。所以尽管已有药物治疗可用于DN治疗,但一些患者仍然发展为肾损伤,这其中免疫学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对DN的防治,目前亦尚缺乏理想的方法与药物。中药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长期以来在中医中被称为免疫调节药,临床实践中,黄芪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以及治疗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异常。单味黄芪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即可产生明显的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是临床常用防治肾病综合征的中药之一,但对其调节炎症的反应机制还未明了,因此本研究拟用黄芪作用于db/db小鼠模型,探讨黄芪对db/db小鼠肾脏炎症因子表达的免疫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DN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处理:C57小鼠10只,为对照组(C),20只db/db小鼠,4周龄,雌雄各半,随机分为致病组(DM)和治疗组(DM+H),每组10只,小鼠适应环境饲养一周后,对治疗组(DM+H)组小鼠按体重注射黄芪注射液,即每只小鼠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0.15ml,对照组(C)和致病组(DM)小鼠腹腔注射PBS 0.15ml。每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12周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液,获取血清,留取小鼠肾脏和脾脏组织并放于冻存管中,-80℃低温冰箱保存。2用血液分析仪对小鼠血液进行免疫细胞计数和分类。3对小鼠血清进行血糖浓度的检测。4用实时定量检测小鼠肾脏IL-1β、IL-10、TNF-α、IL-12β、IFN-β和MCP-1的m RNA表达,检测小鼠脾脏IL-10、IL-4、IL-6和IFN-γ的m RNA表达。结果:1血糖水平的检测:对照组为6.7±0.76mmol/L,致病组为23.2±4.73mmol/L,治疗组为24.5±5.02 mmol/L。与对照组相比,致病组和治疗组血糖水平均明显上升,但治疗组血糖水平与致病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2免疫细胞检测结果:与对照组(6.89±1.22)相比,致病组的白细胞计数(9.23±1.99)有升高趋势,而治疗组的白细胞计数(4.98±0.97)与治疗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的单核细胞百分比(4.99±1.21)%相比,致病组的单核细胞百分比(11.02±2.07)%显著增多(P<0.05),治疗组的单核细胞百分比(4.56±1.02)%与致病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3小鼠肾脏炎症因子的m 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致病组IL-10、IL-1β、MCP-1、TNF-α的m 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治疗组的表达量与致病组相比又明显降低(P<0.05)。IL-12β:三组数据比较均无明显变化趋势,也无显著性差异。IFN-β:与对照组相比,致病组的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与致病组相比又有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4小鼠脾脏炎症因子的m RNA表达IL-4和IFN-γ:与对照组相比,致病组和治疗组均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致病组和治疗组之间没有明显变化。IL-6:三组之间没有明显变化趋势。IL-10:与对照组相比,致病组和治疗组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和致病组之间没有明显变化。结论:1黄芪对db/db小鼠的血糖作用无影响。2黄芪对db/db小鼠肾脏的IL-10、IL-1β、MCP-1和TNF-α这几个炎症因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脾脏的IL-4、IFN-γ、IL-6和IL-10作用不明显。3黄芪能够调节db/db小鼠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