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内阁制度为突破口来研究明代朋党斗争的问题,着重探讨揭示内阁体制与晚明党争间的深刻联系。
明代为了平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废除运行千年的丞相制度,同时一种新的中枢体制——内阁制度应运而生。但是废相后的权力真空问题并有妥善解决,内阁制经过明代前期、中期的发展和完善,其职权不断扩大和上升,逐渐走向外廷权力中心,打破了权力网络的平衡。同时,内阁名实不符,不是法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内阁卷入党争埋下隐患。到了明代后期,内阁体制的种种弊端彻底暴露,围绕内阁权力,官僚集团集结朋党,互为攻奸,引发了激烈持久的党派斗争。阁臣之间彼此倾扎,党同伐异;阁部之间形同水火,争权不休;内阁宦官或是勾结、或是相争:内阁言路之间彼此利用、攻击不断,这些导致门户之见牢不可破,官僚集团陷入了持久残酷的党派纷争,成为晚明党争的重要原因。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围绕内阁纷争,党争日趋白热化。内阁陷入党争后,给明王朝的统治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内阁的决策辅政功能丧失殆尽,玻坏了中枢体系的平衡,影响军国大事的决断,并且令党争愈演愈烈,难以平息,进而导致大明江山的最终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