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世界正处于被称作现代化的历史变动与进程中,其中“农业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战略中的发展短板,更是实现整个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扮演着农业革新者的角色,是将传统农业改造转变为有效益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自2012年以来,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无一例外都重点提及“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问题。在国家战略及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更是开展地如火如荼。然而,其背后却存在系列关乎逻辑起点的问题依旧不明等困境。本研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范式为依据,针对研究问题采用“混合研究”法搜集素材与数据,重点建构了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探索了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的形成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育路径,以回答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做—如何学—如何教”的问题,着力展开四个板块的研究。第一板块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验证与修订这一研究中的起点性问题,也是整个研究中的重点和核心,构成了“第二、三、四章”这三章的主体内容。在全面文献阅读与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两个阶段的抽样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行为事件访谈”,直至所搜集的数据达到了理论类属饱和。以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编码方式对转录文本资料进行层层编码;其次,通过一线岗位专家的“工作任务分析”呈现出“农场生产管理、农场员工管理、农场目标管理、关系组织与协调”等领域和素质要素条目;第三,通过平行搜集的材料相互补充、整合并对初始编码、聚焦编码的结果进行“二次调整”概括提炼出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初始要素框架,并对其每一要素的具体内涵进行深入阐释与分析;第四,基于素质初始框架和相关成熟量表,自行编制出《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问卷》,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结构展开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并通过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验证出其是否为能够区分出绩优、绩平的“胜任素质”。第二板块基于《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评价量表》对研究对象展开现状调查,采用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建立胜任素质综合评价的具体权重。总体而言,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胜任素质呈现为中等略偏高的水平,三个一级维度上的素质水平相对均衡,其中平均水平最高的为“过程性素质”维度,最低的为“整体化设计素质”。此外,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性别、年龄、专业类别、学历、主要工作经历(普通农民、农民工、管理经验)、培训经历以及从农时间等因素对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的具体影响进行全面探索。结果显示: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胜任素质以及一级素质维度在性别、年龄、专业类别以及从农时间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学历因素、经历(是否为普通农民、是否为农民工、是否为管理者、接受培训次数等)因素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第三板块中对胜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为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培育”走向科学化提供依据。研究中依托案例研究方法,选择了三位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一定差异性的专家型新型职业农民进行逐项复制和差别复制的嵌入性多案例研究,在时间顺序中追溯职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关键事件与行为细节。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在“职业准备期”的形成特征为在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元素质”支点建立;“职业初始期”是在艰难求生存中“过程性素质”的侧重;“职业成长期”是在动态转型中“整体化设计素质”的倾斜;到了“职业发展期”,则是以“元素质”为支点全面、协调素质的提升。第四板块是基于对新型职业农民个体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的全面分析,重点从职业教育培训的视角切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了系统探索。在培育理念上应以“个性发展”为取向,将新型职业农民处于培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在与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外部环境的互动与协调中得以主动性成长;打破各自为阵的传统农民培训格局,围绕地区总体目标任务、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一主多元”培育责任体;以可介入调节等级程度的“感知培育价值”因素为突破口,提高其对于参与培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新型职业农民年龄、主要来源、职业发展阶段以及经营产业类型等农业生产特质为依据对其进行精细分类,充分尊重学习需求的差异性,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有效学习机会及有效培育路径的供给。总而言之,本研究构建了胜任素质模型、开发了胜任素质水平测量工具、分析了胜任素质形成规律、提出了胜任素质培育路径,这些研究与发现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业行业转型升级的互动关系,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与变革提供理论支持,有助于认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水平的实然现状,有助于为今后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