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日本推理界“后起之秀”的东野圭吾,现身中国书市后,在读者心中的地位逐渐赶超许多传统推理小说家,成为“推理之王”。其“新社会派”推理小说也成为推理界的“畅销君”、“常青树”,拥有相当的典型性。自1985年,东野圭吾凭借其获得第三十一届“江户川乱步奖”的本格推理作品《放学后》开始,逐步踏入职业化写作的道路。此后凭借口碑、质量、人气俱佳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作品,进入创作巅峰期。中国受众对东野圭吾的了解始于由其作品改编的同名影视剧在互联网上的风靡。2008年,我国南海出版公司开始译介发行包括上述三部作品在内的《新经典文库·东野圭吾作品》丛书,正式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仅一年多,其销售量已突破120万册。进入中国后,通过媒介(机构)的运作与发酵,东野圭吾迅速占领了中国的“推理小说”市场,成为最受中国读者青睐的推理作家,被称为“畅销书的代名词,出版界的印钞机”。2008年至2016年初,东野圭吾的作品已先后被我国13家出版社翻译出版70余次,进入了在中国书市的全盛时期。由其小说改编的两部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已正式上映,《解忧杂货店》也正在筹备当中,标志着东野圭吾正式进入“中国化”时期。“东野圭吾现象”被称为“精心打造的长销神话”,他的文学作品被当做推理界的“新生事物”引进中国,并在中国开启了独特的以媒介为核心影响因素的传播扩散模式。目前学术界对东野圭吾的研究多集中于文本分析与译介研究,对其作品传播现象的研究成果零散而局限。笔者以传播学与媒介理论为主,在分析媒介影响下东野圭吾作品的中国传播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传播过程中媒介对作者、作品、受众三要素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媒介调和作用下其成功跨文化传播的根本原因,以突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共三章)和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东野圭吾本人及其作品的概况、课题来源、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等,这是本文开展研究的前提,也为接下来章节的书写垫定了基础。第一章对东野圭吾文学作品在中国传播场的生成因素——舆论场,以及两大传播模式——单向营销模式、两级流动模式,进行分析,梳理在上述模式的各个传播环节中所涉及的各种媒介,简要分析各媒介在传播模式中所充当的角色。第二章重点探析东野圭吾在中国传播扩散过程中,媒介的决定性作用。逐一分析媒介对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创作动机,对作品的文学性及市场效应以及对受众的类型化与所产生的“迷群效应”的不同影响。第三章以分析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从个案分析上升至宏观研究。以媒介作用下的“文化译转性”为理论支撑,通过对“推理小说”这一特殊文体的特点及在我国传受情况的概括梳理,探析东野圭吾作品在中国传播的先决条件,并对译介作品、影视剧、网络字幕组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媒介作用下的文本文化内涵的转向进行分析,深入探析东野圭吾的跨文化传播中媒介的影响及作用。结语部分旨在对本文进行总结凝练,归纳出媒介在文学作品传播中的决定性影响与作用,进而得出中国文化要想走出去不仅要保持传统特点,也应适时增强多样性以符合当下审美,更应依靠媒介技术的助推这一结论。同时对本文有一个中肯的定位,指出本文在外国文学作品舶来至我国的传播轨迹,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但也存在着资料不够系统,研究成果缺乏深度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