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是一组发病率很高的卒中并发症,其起病隐匿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研究对卒中后抑郁小鼠脑中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含量是否增高;IL-18 是否能够诱导小鼠卒中后抑郁的产生等一系列研究,来探索 IL-18 在小鼠卒中后抑郁发病过程中所起的相关机制,并给予干预为临床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选用体重28-30g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假手术+应激(Stres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应激(SIR)组,建立卒中后抑郁小鼠模型。我们首先利用行为学实验评估模型建立情况,然后取缺血侧脑组织,并采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标本中IL-18蛋白表达量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DAB)染色评估卒中后抑郁小鼠脑中IL-18蛋白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染色用来定位脑中 IL-18 由何种细胞分泌释放;采用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向小鼠不同脑区微量注射小鼠重组IL-18蛋白,使用悬尾实验(TST)和强迫游泳实验(FST)评估小鼠是否被诱导出抑郁样行为产生;采用立体定位注射IL-18结合蛋白(IL-18BP)观察其对卒中后抑郁小鼠的治疗情况;采用NKCC1受体拮抗剂布美他尼,评估布美他尼对立体定位注射 IL-18 诱导的抑郁样小鼠的治疗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方法检测IL-18R和NKCC1之间有无相互作用。 结果: 和Sham组相比,SIR组中IL-18蛋白含量在造模1天时即开始升高,并且在3天和7天达到高峰,于第14天开始下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L-18与小胶质细胞在脑中存在共定位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IL-18 存在于 SIR 鼠缺血半脑的皮层、纹状体、杏仁核部位;立体定位注射重组 IL-18 至不同脑区,海马、纹状体、杏仁核,发现只有杏仁核区域能显著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产生;SIR小鼠给予IL-18BP则能够明显改善小鼠卒中后抑郁行为;免疫共沉淀显示NKCC1蛋白和IL-18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给予NKCC1抑制剂布美他尼后,对由IL-18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起到很好的逆转。 结论: 本研究证明了IL-18在卒中后抑郁模型小鼠脑中的含量增加,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卒中后抑郁鼠脑中 IL-18 蛋白含量在一周左右达到高峰,伴随小鼠抑郁样行为产生;注射重组 IL-18 到小鼠杏仁核区域可以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产生;给予布美他尼阻断 NKCC1 受体的生物学效应,能够显著改善小鼠因 IL-18 诱导的抑郁样行为,这提示我们 IL-18 可能是卒中后抑郁治疗的潜在靶点,为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