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根据目前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对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概念、制度结构的构成、演进、功能以及制度结构的效率,采用静态与动态、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从创新理论出发,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科学的认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是分析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理论前提。通过理论评述,笔者认为:应该从系统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来分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农业园区的发展中,更要重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促进作用。 其次,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结构理论为指导,对农业园区的制度结构的构成进行了层次性分析。笔者认为,根据不同制度安排在农业园区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将农业园区的制度结构分为基础性制度、重大性制度和辅助性制度三个层次。基础性制度是指对农业园区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包括激励性的产权制度和竞争性的市场制度。重大性制度是指对农业园区的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制度,包括园区的经营制度(园区的运作主体)、园区内部的研究与开发制度、政府对园区的资助与税收优惠制度、园区的资金筹集制度等。辅助性制度是指对农业园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虽然要弱于前两者或虽然作用较大却是以非正式制度形式存在的制度。这种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层次性分析有利于对不同的农业园区进行横向的比较。 第三,以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的理论为指导,对农业园区的制度结构从动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演进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又是一个人为设计的过程。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园区制度结构演进的根本原因,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又是农业园区制度结构演进的“助推器”。在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演进中,国家(政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政府的制度供给促进了农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点及规律又对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演进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以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功能的理论,研究了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功能。虽然促进农业园区发展的各种制度安排复杂多样,作用各异,但是其核心功能在于对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激励。农业园区制度结构这一核心功能是通过次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研究一一以浙江省农业园区为例级功能即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内在化以及为合作创造条件等功能来实现的。 第五,以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理论出发,用技术效率的非参数估计模型和回归方程模型分析了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效率。分析结论说明,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配置状况,特别是目前来讲,在制度环境一定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农业园区产权制度的安排。 最后,对农业园区的制度结构进行了总结性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园区制度结构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