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构非洲裔美国人奴隶史 ——《心爱的人》中奴隶叙事的话语分析 内容摘要 九七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吴迎春 指导教师:张叔宁 副教授 《心爱的人》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该书1987年9月一经问世,立即轰动了美国文坛,评论界称之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1988年, 《心爱的人》获美国文学普利策图书奖,并且为莫里森获得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心爱的人》为我们讲述一段在白人话语压制下长期沉默的鲜血淋淋的黑人的历史。女黑奴瑟思不堪忍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残害与蹂躏,拖着怀孕的身子,历尽艰难,逃离了奴隶主的庄园“甜蜜之家”。虽然逃离了地狱,但是瑟思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面对前来追捕她的奴隶主和“学校教师”,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重新沦为奴隶,瑟思迫不得已之下,用自己的双手杀死了仅仅两岁的爱女。于是,活着的瑟思被埋进了另一个坟墓——杀生灭亲的罪孽之中。白人把她关进了监狱,废奴主义者仅仅把她当作一件政治工具来使用,连黑人同胞也把她视作嗜血的野兽而抛弃了她。她在心灵的极度煎熬中苦苦挣扎了十八年。十八年中,失踪的丈夫杳无音讯,两个儿子离她出走,支撑着她精神的婆婆也撒手人寰。而被她亲手杀死的爱女也化作鬼魂如影随形围绕在她身边,时刻提醒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她的历史,整个黑人世界的历史。 与以往的整个奴隶叙事文学不同的是,莫里森试图用自己独特的奴隶叙事恢复被白人话语所统治压制的黑人奴隶自己的声音,从而重构整个黑人历史。话语权的丧失意味着书写历史权力的丧失。以往的奴隶叙事虽然都程度不同地触及到了黑人的历史,但大都是从外部去描写奴隶的生活,没有真正地从人的角度去揭露整个黑人历史的非人性。传统的奴隶叙事者大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迎合了白人社会的传统价值观,以便他们的作品能够被白人读者接受。这种妥协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和审美意识已经深深地刻下了白人话语或其它先在思想的印记,而身为黑人的莫里森在思想最深处深受的是没有话语权的无处不在的影响。由于自己真实的生存经验,莫里森深知黑人奴隶在没有自己话语权的情况下是如何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历史记忆。黑人已经失去了书写历史的方式,于是瑟思的身体和”心爱的人”鬼魂的无处不在就成了莫里森重构黑人历史的载体。莫里森的奴隶叙事正是揭露了黑人身体记录下的真实的黑人历史。尽管瑟思的话语方式——用双手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唯一选择,但毕竟是莫里森开始让黑人用自己的话语方式重构了一种以黑人奴隶自己为主体的黑人历史。莫里森叙事的深刻之处在于她没有停留在描写个别人物个别家庭悲剧的后面,而是将主人公瑟思的个人身世与整个种族的苦难熔于一炉。莫里森把她的小说献给“六千多万”在“中段航程”中葬身于海底的黑人同胞,并把那些“被湮没了的不知所终者”,即一代又一代在奴隶制时代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的黑人的声音写进了小说。莫里森以奴隶尤其娃女性奴隶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温!填补了以往奴隶叙事的空白。 本文试图从奴隶叙事的角度,阐叨黑人在话话权缺沉的条件下怎样运用仅有的唯一的话语去顽强地书写历史,分析莫里森独特的叙茶方式及其在整个黑人文学的文学地位,揭示莫里森在《心爱的人》中形成的黑人历史观,即真止从一个人的角度去重构黑人的整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