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re)属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琵琶甲属Blaps,是一种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民族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成虫能分泌具有药用价值的防御液。在云南民间被广泛地应用于抗菌消炎和抗癌。本论文对喙尾琵琶甲在云南省的分布和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描述了其形态特佂,初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组建了实验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并从食物、饲养基质和饲养密度方面初步探讨人工饲养。1.分布和利用情况:对云南省15个地区26个县(市、区)的调查表明,喙尾琵琶甲在云南民间广泛利用;喙尾琵琶甲在云南省均有分布,其中滇中、滇东高原分布较为集中,适生区年均温度为13~19℃,年均降雨量为750~1100mm,海拔为1500~2100mm。垂直分布的海拔范围在760~2450 m之间。喙尾琵琶甲成虫生境多局限于居民房屋、牲畜圈舍,幼虫栖息于疏松土壤,以谷糠、玉米面、面粉等为食,未发现野外分布。根据其适生的温度、降雨量和食性推测其潜在分布区,表明西南地区为其分布的核心区域。调查中采集的14个地点的标本经鉴定为喙尾琵琶甲。2.形态特征:喙尾琵琶甲是完全变态昆虫。卵白色,椭圆形;幼虫浅黄褐色,体圆筒形;裸蛹;成虫大型,黑色,雌雄形态特征相似,其中,雌虫体型较宽,翅尾钝圆,雄虫体型较雌虫细长,翅尾扁尖,腹部第一体节具有刚毛刷。3.生物学特性:在实验室内,喙尾琵琶甲产卵期为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卵期为8~15d,幼虫期141~213d,共9~13龄,各龄幼虫龄期长短不一,第9龄以后,龄期较长,蛹前期8~14d,蛹经过12~24d羽化为成虫。羽化成虫14~42天后性成熟,即可交配产卵,成虫期超过18个月。推测在昆明和曲靖地区,喙尾琵琶甲1年发生1~1.5代。成虫、幼虫生活周期长,生活史不整齐。以不同龄期幼虫和成虫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成虫全年都能活动,新羽化成虫于4月下旬至12月上旬交配产卵。成虫日产卵量在2粒以上;卵孵化率在80%以上,恒温条件下,以25℃~28℃的孵化效果最好。喙尾琵琶甲为夜出型暂栖性土壤昆虫,喜潮湿阴暗的环境,成虫具有夜出习性、防御性,成虫和幼虫都具有群聚性。4.室内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喙尾琵琶甲实验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第Ⅲ种类型。喙尾琵琶甲室内饲养种群的生命周期中,以幼虫期的死亡率最高,其中又以第9龄以后的死亡率最高。分析死亡原因表明,老熟幼虫发育历期较长和由此引发的螨害是幼虫饲养过程中的最大危害。5.人工饲养初步:以26种和11种蔬菜,分别进行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取食实验表明,喙尾琵琶甲为多食性、杂食性昆虫,对含水量或含糖量丰富、结构疏松的叶菜类蔬菜和瓜果,取食能力较强;对结构较紧密或气味较浓烈的蔬菜取食效果不好。以生境土壤为对照,无基质、沙、锯末和土壤加沙进行的幼虫饲养实验表明,红壤混合沙的基质饲养效果好于生境土壤,沙和锯末可以进行幼虫饲养,幼虫暂时不能直接在没有基质的容器中饲养。在密度试验中,密度96头/dm~3的死亡率最高,密度24头/dm~3的死亡率最低,48头/dm~3和72头/dm~3处于中间水平;增重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96头/dm~3的增重量最高,达264.6mg,其余三个密度的增重值相近,在227.4~234.3mg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