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士不遇”赋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6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在诗、赋、词、曲、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中,都能感受到历代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郁愤心情。当魏晋士人仕途困顿、身陷窘境之时,他们时常选用赋这一文学体裁来抒发不遇的悲楚。这些赋作集中体现了魏晋士人面临的生存困境和个体价值失落之悲。本文以魏晋“士不遇”赋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使用文本细读、比较研究、文史互证等研究方法,力图深入分析魏晋“士不遇”赋的兴盛之因、情感表现与艺术表现。除绪论与结语之外,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士不遇”主题的发展进行回顾与追溯,同时分析魏晋“士不遇”赋的基本特征。首先通过分析古代赋家与学者笔下“贤人失志”“惆怅失志”中“志”的内涵,对“不遇”一词进行尽可能清晰准确地解读。其次结合古今学者的相关论述对“士不遇”赋作出合理的界定,从而划定研究范围。接下来分析先秦、两汉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士不遇”作品的表现形式及主要内容。先秦“士不遇”文学的表现形式是诗歌与楚辞,两汉则以赋作为主,在作品内容与形式结构方面都对魏晋“士不遇”赋有深远影响。最后分析魏晋“士不遇”赋的创作主体和“士不遇”赋中强烈的参与意识,探讨魏晋“士不遇”赋所受到的诗歌的影响。第二章分析探讨魏晋“士不遇”赋的兴盛原因和基本类型。魏晋时期“士不遇”赋的创作十分繁盛,这与魏晋政治时局、选拔制度和思想文化变革密切相关。魏晋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为士人的仕途之路增添了更多阻碍,士人时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因生逢乱世有志难骋的无奈与痛苦。魏晋是门阀制度确立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制度极大限制了中下层士人的发展。玄学是魏晋社会的主流思潮,魏晋士人深受玄风浸染,他们的生活范式、价值观与文艺观都随着思想领域的变革发生改变。玄学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赋予了“士不遇”赋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章把魏晋“士不遇”赋分为志不得施、宦途坎坷、沉沦下僚三种类型,并分别对各种类型的失意士人及其赋作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失意士人的心灵世界。第三章主要探讨魏晋“不遇”士人的焦虑心绪和自我抒解方式。因志行与理想受阻,失意士人涌现出了复杂多样的焦虑心绪。这种心绪主要可以归结为四种,分别是处境孤独感、岁月飘忽感、命运限定感和现实倒置感。因为士人背井离乡、求仕在外,所以一旦遭遇困顿坎坷,便极易产生孤独寂寥、怀乡思亲之感;人生百年呼啸而过,功业无成、徒增白首的士人对时间的流逝往往异常敏感;命运限定感则来自于士人将“不遇”之因归结为无法改易的“时”或“命”;现实倒置感则充分体现了“不遇”士人对黑白颠倒、贤愚错乱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焦虑悒郁,便有抒解的必要。魏晋时期“不遇”士人或是将老庄思想作为销愁解忧的精神良药;或是退居田园,在山林皋壤之中求得宽慰与解脱;或是希求以文章传世,从而弥补无法通过立功扬名的遗憾。这些消解负面情绪的努力显示了身处困境之中的魏晋士人的自处之道。第四章主要分析魏晋“士不遇”赋的艺术表现。赋家的内在情绪对景物描写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对于“不遇”士人来说,外在景物的悲戚与他们的失意心情异质同构,所以他们往往通过营造秋天凄清萧瑟的氛围来展现失志的落寞与哀愁。在失意士人眼中,美景反倒更易触发悲情,故以乐景写悲情的表现手法在魏晋“士不遇”赋中也有体现。魏晋时期,咏物赋蔚为大观。与前代士人相比,魏晋赋家扩大了所咏之物的描写范围,将众多鸟兽、草木、器物统统纳入笔下,借它们来抒发个体身世之感。此外,魏晋士人还多采用设辞对问这一文学体式,通过主客问答的篇章结构,抒发失意的挫败感,完成从设疑到自通的过程。他们还娴熟地使用骚体句式,反映出魏晋士人对楚辞形制句式的继承和对楚骚抒发悲怨之情的延续。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运用于急诊外科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价值。方法 依照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急诊外科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纳入的120例多发性损伤危重患者,其中60例接受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为研究组,另60例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 研究组院内转运成功率96.67%高出对照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11.67%低
箱庭游戏满足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对儿童心理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选取某小学低年级儿童共60名,每人制作一个箱庭作品。通过分析箱庭作品,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探索环境的主动性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像内容不断丰富,而一到二年级自我意识上升的幅度最大;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箱庭作品中的人物有出现代表同伴的形象,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同伴的概念,还局限在一起玩游戏的朋友以及地域上相邻近的特点。
《主角》中人、文化与历史的关联,表现出作者隐藏其中的文化焦虑。在陈彦的身上,可以看到陕派作家和现代化对他“影响的焦虑”。小说以秦腔为叙述载体,设置文化隐喻,秦腔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剪影。四代人物的更迭变化,理想人物的轨道偏离,政治、经济对传统的工具性消解,无一不体现着作者深沉的文化焦虑。而焦虑感的释放,则是通过“家”与“自然”两种空间的过滤得以净化、升华。
由曹路生编剧的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话剧《主角》以小说主人公忆秦娥经历的磨难为主线,颇具取舍眼光和剪裁功夫。《主角》残忍且冷酷地把女主人公柔弱的心灵放在冰冷而粗粝的岩石上擦磨蹂躏,将她遭受的挫折与不幸直接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该剧更塑造了因虚荣和嫉妒造谣诽谤忆秦娥的楚嘉禾,尤其是让谣言变成对主人公巨大精神压力的恶质文化,深化了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不屈辱,不成活”的主题。惊艳的美需要淬炼,但淬炼的过程令人心碎和
《主角》[1]是当代作家陈彦的一部长篇小说。忆秦娥是小说中极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小说以一代名伶忆秦娥长达半生的成长史为主线,又在时代风云变幻中道尽传统艺术秦腔生命的起起伏伏,芸芸众生合力"演绎"热腾腾的民间温情。[2]忆秦娥主要有乐观、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尊师重道、仁爱精神和抗争性等性格特点,更是一个鲜活、灵动、真实的个体人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目的:分析认知干预联合奥塔戈运动控制双重任务训练在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的应用价值,为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及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
<正>慕尼黑展览公司:展会对我们的客户来说不可或缺。2022年是成功的展会年,2023年的活动充满希冀。成功的一年2022财年,活动和领先展览如LASER World of PHOTONICS、automatica、 IFAT Munich、 EXPO REAL和bauma密度空前,可谓大获成功。我们的客户向我们证实,特别是在应对复杂和创新主题时,展会不可或缺,就像人际接触,您无法将它完全数字化。
期刊
本文基于2012—2019年盈余公告期间机构投资者净买入的日度数据,对机构投资者净买入是否提升公司的投资—股价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盈余公告期间,机构投资者的净买入能显著提升公司投资—股价敏感性,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传递私有信息,进而提高公司的投资—股价敏感性。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投资—股价敏感性的影响在盈余公告是好消息、分析师关注度低的情况下更显著。进一步,这种正相关关系在公司年龄小、融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