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孟万金教授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心理的健康,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效能与质量。本研究选取希望作为了解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切入点。
希望是一个符合积极心理学研究标准的心理构念,它是积极心理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已有研究表明,高希望水平的个体较少遇到抑郁和焦虑,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复原力则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它重大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它与个体心理健康相关。复原力相关研究表明,个人复原力与保护因子密切相关。学界对保护因子业已形成共识,一般分为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四个层面。而希望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正是属于个人层面的保护因子。因此,对于希望和复原力的探讨,是将我们的研究视点聚焦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培养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良好发展和适应,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
本研究拟以Snyder的希望理论为基础,设计出适合小学儿童的希望课程;并通过不等组前后测及追踪测量的实验研究以及质性研究方法考查希望课程教学对提升小学儿童希望及复原力水平的立即性和持续性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