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渭对杜诗的接受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f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徐渭对杜甫诗歌的接受情况为考察对象,以杜诗为参照系,探讨了徐渭创作个性的成因及其与时代、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全文包括绪论、正论和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针对徐渭“诗学长吉”的传统看法,指出李贺对徐渭诗风的形成虽然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的。片面地强调徐渭诗学李贺,是晚明公安派与“后七子”文艺论争的产物,并不能代表徐渭诗歌的整体面貌。事实上,徐渭在坚持自己创作个性的同时,还是传统的出色继承者。徐渭诗歌是“奇”与“正”的结合。许多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特别是杜甫的诗歌,对徐渭的文艺思想和创作个性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正论部分,从生平、思想和创作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杜甫对徐渭产生的影响,又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指出徐渭对杜甫抱有强烈的身世认同感,这是徐渭受杜诗影响的心理基础。其次,分析了徐渭和杜甫所处的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时代风气和诗坛面貌的不同,这是造成徐渭诗歌与杜诗表面差异的重要原因。最后,指出徐渭和杜甫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是二者有着相似的人生和创作经历,因而在情感和美学趣味上是相通的。 第二部分,承接第一部分对时代的比较,进一步分析了徐渭与杜甫思想上的不同。首先指出徐渭与杜甫有着共同的性格特征——“狂”,以此为基点,引出两种人生取向,一种是儒家提倡的“狂者进取”,这是杜甫“狂”的思想基础;另一种是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影响下的“真率自然”,这是徐渭“狂”的主要内涵。其次,分析了徐渭和杜甫对“圣”的不同认识,指出杜甫恪守纯正的儒家思想,有明确的成圣目标,而徐渭则消解了圣人头上的神圣光环。最后,分析了徐渭的“畸人”形象,指出徐渭有着超越三教的哲学思考,坚持独立思辩的精神,这一方面导致了他社会角色的迷失,同时也使之成为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旗帜。通过本部分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受时代的深刻影响,杜诗有着高度的社会性,而徐渭诗歌则强调了个体存在的价值,二者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是杜诗对徐渭的影响在以往未引起充分重视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对徐渭和杜甫的文艺思想及创作成就进行了对比,指出徐渭主要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学习杜诗的,对杜诗的思想性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他们的文艺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主张真率写情、“始于学,终于天成”、多样化的美学追求等。在此基础上,徐渭广泛地从杜诗中汲取艺术营养,在诗歌创作的题材、体裁、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受到杜诗的影响,并在咏物诗、题画
其他文献
弃妇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母题,从古到今,在文学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没有间断对弃妇形象的塑造。虽然描写弃妇的作品常出常新,但是对弃妇形象的研究一直很薄弱,迄今为
法国著名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判断,“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身体,是人作为广袤的物质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物质存在形式,是
《左传》被称为“千古文章之祖”,自其产生以来,历代的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对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其中,对《左传》预言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贬者多是从史学
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版图的不断扩展,海外华文文学被纳入研究视野。严歌苓凭籍其成就斐然的文学创作,成为海外新移民作家的代表。论者多从中西文化总体框架中,对
本文以池莉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市民化、俗世化角度分析池莉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市民阶层生命、生存本质的看法和表达方式。以新写实小说声名鹊起的池莉的小说解构宏大叙事,以
目的:评价综合辨证施护干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影响。方法:通过对2006年1月~2009年6月就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八段锦锻炼对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的影响。方法:对辖区内纳入社区慢病管理系统的10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八段锦锻炼干预,疗
随着渔业的发展,淡水网箱养鱼越来越受欢迎,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因为鱼饵的利用率非常低,同时也受鱼类的代谢产物的影响,都对周围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本文结
光影己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的建筑设计师对建筑设计与光影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因为光影能过刺激建筑空间内部形态和建筑外部形体的视觉感知,进而激发
<正>风药指具有疏散外风、平熄内风作用的一类药物,前者如荆芥、防风、升麻、羌活等,后者如僵蚕、天麻、地龙等。心理紊乱状态可分为烦躁焦虑状态、思虑过度状态、惊悸不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