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发光二极管自问世以来,与传统的LCD显示、LED照明相比,都有着众多的优势,使得OLED材料彰显出巨大的潜能。第一代传统荧光材料效率低,因此被磷光材料所取代。第二代磷光材料由于成本较高,不利于长期的发展,随后便出现了第三代材料。在第三代OLED材料中,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由于效率高、廉价、制备工艺简单,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成为利用高激子发光的典型代表。在TADF材料设计中,理想的TADF材料至少需要满足两个主要条件:一是三线态与单线态的能级差(ΔEST)尽可能的要小,二是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实现ΔEST较小需要HOMO与LUMO能级尽可能的分离,但分离过大,又会使荧光量子产率减小,因此,这无疑成为了TADF材料设计的难点之一。尤其是蓝光TADF材料,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要具有宽的能带隙,高的单线态和三线态能级等特性,所以获取高效和稳定的蓝光材料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论文基于苯羰基/苯砜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小分子和聚合物TADF材料,并进行光物理、电化学和热稳定性等性能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D-A-D’的不对称结构,选取吸电子能力较强的苯酮基团为受体单元(A),供电子能力较强的氮苯基咔唑为一端供体单元(D),咔唑或二苯胺为另一端供体单元(D’),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小分子天蓝光材料CP-BP-CZ和CP-BP-DPA。同时,在CP-BP-CZ的不对称一端的苯环3位上引入甲基,得到了另一种天蓝光材料CP-BP-3M-CZ。利用核磁共振谱图和质谱对材料进行了确定。并且对其进行了光物理、电化学性能评估及理论计算研究。结果显示,CP-BP-CZ、CP-BP-DPA和CP-BP-3M-CZ的ΔEST分别为0.47、0.66和0.41 eV。它们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0.73%、14.11%和3.57%。对三种材料进行比较,CP-BP-CZ和CP-BP-3M-CZ显示更为明显的TADF特性,CP-BP-DPA具有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2)保持D-A-D’的不对称结构不变,选取比苯酮基团吸电子能力更强的苯烯腈基团为A单元,两端D或D’供体不变,设计并合成了三种小分子蓝绿光TADF材料CP-MT-CZ、CP-MT-DPA和CP-MT-3M-CZ。利用核磁共振谱图和元素分析对材料进行了确定。对其进行了光物理,电化学性能评估及理论计算等研究。结果显示,CP-MT-CZ、CP-MT-DPA和CP-MT-3M-CZ均显示了大于0.50eV的ΔEST。它们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5.02%、31.17%和22.39%。与上一部分苯酮基团为受体的材料进行比较,含有苯烯腈基团的材料显示更为不明显的TADF属性,而荧光量子产率确有了一定的提高。(3)同样基于D-A-D’的不对称结构,选取比苯酮吸电子能力更弱的苯砜为A单元,两端供体不变,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小分子蓝光TADF材料CP-PSO-CZ和CP-PSO-DPA。表征结果显示,CP-PSO-CZ和CP-PSO-DPA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412 nm和428 nm,发射深蓝光;ΔEST分别为0.49和0.74 eV;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29.54%和18.25%。(4)选取聚间苯为主链,由空穴传输性能好的咔唑为一端侧链,咔唑组成的不对称结构的小分子CBZ-BP-DPA材料为另一端,主链和侧链直接由氧和脂肪链连接,通过主侧链之间的非共轭连接达到主侧链发光基团的独立,以此为目的设计并合成了两种比例不同的蓝光聚合物Pm-CBZ-BP-DPA。利用核磁和凝胶色谱等方法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两种材料均显示了良好的光物理、电化学和热稳定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