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城市的土地都由诸多不同的用地类型所构成,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配比是否协调对于整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过去我国的城市发展往往关注产业扩张,倾向于把更多的土地配置给工商业部门。这样厚此薄彼的发展模式很可能得不偿失,城市的协调发展需要各类用地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为此,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探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用地效率的具体影响,以期从结构优化的角度为提升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决策参考与政策建议。论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用地效率的影响机理,尤其是探讨了城市居住用地比重和公共用地比重变化对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说。然后,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用地、产业用地三大类,利用2000-2014年的城市建设用地统计数据,分析了新世纪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及其结构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分析了我国地级及以上近300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用地效率的具体影响。此外,还进一步区分不同规模城市,分别探究了中小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土地结构变化对用地效率的相关影响。结果显示:(1)从土地要素贡献的角度来看,城市经济产出的增加并非完全是产业用地的功劳。公共用地和居住用地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作为整个城市用地结构的重要部分,对土地经济产出的影响同样十分重要。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2000-2011年的模型结果还是2012-2014年的模型结果,都显示公共用地和居住用地比重的提高对于城市用地效率有正向影响,且2012-2014年间这一影响比2000-2011年间更加显著。(2)从居住用地构成变化对城市用地效率的影响来看,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大城市的居住用地比重对用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中小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居住用地比例的扩大都不利于城市用地效率的提升。(3)从公共用地构成变化对城市用地效率的影响来看,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现实下,大城市的公共用地比重提高对城市用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特大城市的公共用地比重上升则对城市用地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论文最后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差别化地制定针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土地供给对策以及加强对部分城市的用地监管与调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