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化/硫化纳米零价铁对厌氧脱氯菌脱氯性能影响的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零价铁(nZVI)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强还原材料,已被广泛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中含氯有机污染物的原位降解过程,但大量nZVI释放到地下环境对土著厌氧生物脱氯过程的影响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报道认为nZVI腐蚀产氢反应可为厌氧脱氯微生物提供电子供体,促进其对污染物的还原降解,但仍有大量实验室研究表明nZVI对厌氧生物还原脱氯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近年来,nZVI的硫化改性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稳定化改性被发现可显著提高nZVI对含氯有机污染物的还原活性和电子选择性,硫化和稳定化被认为是提高nZVI实用性和经济性的有效改性方法。然而,关于硫化nZVI(S-nZVI)、稳定化nZVI(CMC-nZVI)和稳定化硫化nZVI(CMC-S-nZVI)与厌氧脱氯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还未得到深入研究,其对厌氧生物脱氯过程的影响特征还鲜见报道。
  本研究首先通过典型的化学还原法合成nZVI,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Na2S的硫化改性和CMC的稳定化改性,分别制备了S-nZVI、CMC-nZVI和CMC-S-nZVI,并对相应材料的颗粒结构特性进行了表征;其次以三氯乙烯(TCE)为模型含氯有机污染物,通过批次降解实验,分别考察了nZVI、S-nZVI、CMC-nZVI和CMC-S-nZVI在去离子水体系和厌氧微生物矿物盐培养基体系中的TCE降解特性和析氢反应特性;最后,以产乙烯脱卤拟球菌(Dehalococcoides ethenogenes Strain 195, Dhc)为厌氧脱氯微生物的模型微生物,以TCE为模型含氯有机污染物,结合空白对照,分别考察了短期和长期接触条件下,高浓度和低浓度nZVI、S-nZVI、CMC-nZVI和CMC-S-nZVI对Dhc脱氯性能的影响特征和作用机制,同时增设低浓度纳米颗粒添加条件下,有无外加氢气对厌氧脱氯菌脱氯速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四种纳米零价铁材料均为球状结构,非稳定化纳米铁颗粒经过硫化改性显著降低材料表面Fe0总量,但所有四种纳米颗粒内部Fe0含量仍然高于89%。其中稳定剂CMC可以包裹颗粒表面,提高材料分散性与稳定性,同时硫化改性和稳定化改性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颗粒比表面积。
  (2)去离子水TCE降解体系中,S-nZVI与CMC-S-nZVI显现良好的TCE降解性能,而nZVI与CMC-nZVI几乎无法有效降解TCE。厌氧微生物矿物盐培养基体系中,nZVI、S-nZVI、CMC-nZVI和CMC-S-nZVI均无法有效降解TCE。
  (3)无论是高浓度还是低浓度添加量条件下,在纯Dhc生物脱氯系统中引入nZVI、S-nZVI、CMC-nZVI和CMC-S-nZVI均可增加系统中的pH值和氢气含量,并维持系统较低的ORP环境。这在短期内有利于Dhc适应新的接种环境而迅速形成脱氯活性。接种初期,高浓度和低浓度nZVI、S-nZVI、CMC-nZVI和CMC-S-nZVI添加系统中Dhc的TCE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是纯Dhc生物脱氯系统中的1.4~2.2倍和1.3~2.4倍。
  对于长期接触而言,nZVI、S-nZVI、CMC-nZVI和CMC-S-nZVI对Dhc的脱氯活性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平行对比发现,高浓度和低浓度nZVI、S-nZVI、CMC-nZVI和CMC-S-nZVI添加系统中Dhc的TCE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是纯Dhc生物脱氯系统中的0.10~0.175倍和0.27~0.675倍。但硫化nZVI对Dhc脱氯活性的抑制作用相对于nZVI有显著降低。在非稳定化和稳定化条件下,高浓度S-nZVI添加系统Dhc的TCE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是nZVI添加系统的1.67和2.35倍,低浓度S-nZVI添加系统Dhc的TCE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是nZVI添加系统的1.31和1.85倍。
  (4)在低浓度外加氢气条件相比,无外加氢气的低浓度nZVI、S-nZVI、CMC-nZVI和CMC-S-nZVI添加系统中的Dhc体系脱氯速率分别提高0.09~1.88倍。
其他文献
含油污泥是石油工业在开采、运输、储存、以及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含油污泥危害性大、处理难度高,在中国已被列入危险废物名录。本文通过对管线刺漏油土、渣场混合油泥和联合站罐底油泥三种典型含油污泥样品进行热解处理,研究热解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主要结果如下:  (1)在获得较低的热解半焦含油率和节约能源综合考虑的前提下,确定了含油污泥热解的最佳温度为500℃,最佳热解时间3h;利用含油污泥热解后生成的半
学位
国内臭氧-活性炭工艺起步较晚,普遍缺乏长期的生产运行经验和积累,特别是针对日常运行管理、工艺参数调整、突发风险的应对处置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本文针对以长江水源的金山水厂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开展研究,在长期对原水及工艺流程水质跟踪监测基础下,重点针对活性炭滤池的工艺运行参数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及评价,以达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参数与运行管理控制,对水厂降低运行成本、升级改造提供
学位
钛白粉的化学名称为二氧化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无机化工原料,无毒、对健康无害。钛白粉的工业生产方法有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国内企业一般采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处理过程中会产生酸性废水和废渣,填埋量大。  论文通过对江苏太白集团原硫酸法生产钛白粉产生的酸性废水处理工艺的分析,全面研究了钛白粉生产过程中酸性废水的综合处理方式及循环经济措施,针对不同浓度废酸分别进行处理,浓废酸真空蒸发浓缩后再回用并进行分析,
学位
随着2002年12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出台,国家对污水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城市污水处理厂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排放标准由原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提升为一级A标准。  本文选取如皋市A和B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案例作为分析样本。两家污水处理厂同样面临设备老化、工艺段缺失,运行不稳定的情况;提标改造实施时间相近,改造选择的技术路线相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以后,太湖流域进一步加强了统筹管理和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太湖水质整体有所改善,不过目前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仍不容乐观,水环境承载能力较差,严重制约了太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管控任务十分艰巨。  本文基于流域水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
学位
近几十年来,水体富营养化是国际上的热点话题和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农业面源退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使得地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元素浓度超标,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大面积河流湖泊出现发黑发臭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生态工程技术方法,相对于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而言,具有无占地、效果好、生态效益明显等优点。生态浮床技术的优化、研究和应用较为活跃,是进一步提升生态浮床技术除磷脱氮
学位
近几十年来,水体抗生素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话题和研究热点之一。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养殖废水等排放,使得地表水中的抗生素浓度超标,造成了抗生素污染,这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研究区位于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坐落于秀美的江西,鄱阳湖流域面积覆盖整个江西,拥有赣江、抚河、修水、饶河、信江五大江河。本文以常用的四类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27种抗生素为研究对象,以L
矿井疏干水是赋存于煤层结构的深层地下水,伴随着煤矿采掘过程而形成,基本水质与属地地下水水质类似,但夹带人为活动混入的煤粉、岩屑、机械油污等,具有污染物浓度低、难降解污染物多、电导率高等特点,主要污染因子为SS、TDS等,已成为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之后的另一类废水。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仍占主导地位,浅部煤矿采掘势必向千米深部推进,而传统的矿井疏干水异位抽提处理存在耗能、占地、投资大、处理成本高
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应是全球共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燃煤烟气CO2控制是我国碳减排的重要途径。碳捕集与封存(CCS)被认为是有效控制CO2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乙醇胺(MEA)吸收工艺是当前最成熟的CO2捕集技术,但其存在能耗高、设备成本大等缺陷。因而,研发高效低耗的CO2捕集技术迫在眉睫。  基于混合胺的相变吸收剂是研发新型CO2捕集技术的热点研究方向。相变吸收剂具有吸收
学位
水环境中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一旦被藻类富集,也就意味着它们可以进入食物链继续被富集和传递,威胁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健康。藻类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属于最庞大的初级生产者,是水生食物链的起点,成为淡水环境中重金属迁移和转化的重要环节。然而,重金属在水-藻界面的迁移和富集行为还受到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影响,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DOM既能够与水体中的重金属络合,形成Metal-DOM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