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类病变新基因CHL1(chloroplastic-H2O2-induced Lesion1)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hghjhghj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Rice lesion mimic mutant)是指一类在没有明显病原物侵染、逆境或机械损伤的情况下,就能在叶片上自发形成类似病原物侵害的坏死病斑的水稻突变体。水稻类病变突变体是一类重要的遗传材料,对探究水稻细胞程序性死亡、过敏性反应以及抗病调控等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筛选粳稻品种浙粳22的EMS诱变突变体库,获得了一个水稻类病变突变体,研究发现其叶片病斑表型是由叶绿体内H2O2诱导形成,因此暂命名该突变体为chl1(chloroplastic-H2O2-induced lesion1)。本研究对chl1的形态表型、生理性状、病斑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克隆了CHL1基因,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抗病鉴定表明突变体chl1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其野生型。chl1植株较野生型略矮小,且在生长过程中其叶片会自发产生红褐色病斑,从三叶期开始一直伴随植株生长。  2.与野生型相比,chl1叶片病斑处的叶绿体明显肿胀,淀粉粒增多,线粒体呈现明显的空泡化,台盼蓝(trypan blue,TB)染色明显,表明chl1的抗病性和病斑表型是其叶片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结果。同时,chl1叶片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染色明显,表明其叶片中H2O2大量积累。结合已有文献,该结果说明H2O2诱导了chl1叶片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3.遮光实验表明chl1的病斑形成、TB和DAB染色均依赖于光,且DAB染色于叶绿体中,说明光诱导了H2O2积累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和光合关键酶活性的测定表明,chl1的光合关键酶Rubisco的活性明显下降,光合碳同化效率显著降低,而光合电子传递链没有受到明显的损伤。根据这些结果,初步推测chl1病斑形成的机理为:CHL1基因突变导致了光合碳同化相关蛋白的降解而使碳同化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光合机构对光能的利用下降,天线色素所吸收的过剩光能诱导了叶绿体内H2O2的积累,H2O2进一步诱导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4.遗传分析表明chl1的类病变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初步将CHL1基因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将该目标基因定位于分子标记RM13541和M2之间,基因注释显示该染色体区段包含7个预测基因。这7个预测基因与已知的类病变基因皆不相同,表明CHL1是一个水稻类病变新基因。  5.进一步建立了基于第二代基因组测序方法的图位克隆技术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CHL1基因进行了定位和克隆。利用RAD(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DNA)测序将CHL1定位于大约3Mb的染色体区间,利用基因组重测序在该区间内筛选到了2个阳性突变位点。结合前面的精细定位,确认其中一个突变位点所在的基因即为CHL1的目标基因,初步分析表明CHL1为一个编码类似铜胺氧化酶的基因。
其他文献
六价铬Cr(Ⅵ)是一种毒性较高,迁移能力较强,环境危害较大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电镀,金属表面处理,印染等工业生产过程.六价铬对人体的危害极大,饮用水中如果六价铬超标,
会议
济南市人社局坚持以群众需求为中心,加快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转变,围绕大局,把握大势,遵循规律,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为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伴随着数字信息时代浪潮的迅速推进,先进的科技手段与丰富的信息资源已然渗透到教育现代化建设之中,将信息资源有机、有效地同英语教学相结合成了当今“互联网+”教育发展的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创建名牌企业、生产名牌产品已成为众多国有企业追求的目标。要争创名牌企业和产品,首先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资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