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之目的是探讨诗歌翻译的艺术生成过程中的审美移情问题。诗歌是一种最精妙的文学类型,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从翻译美学上说,翻译诗歌作品之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恰如其分地应乎原作之理,顺乎原作之情,情感才是艺术家所欲表现的实体。鉴于“情”在诗歌翻译中的关键作用,为了在目的语读者中引起相似的审美和情感效果,本文作者采用客观描写法提出了诗歌翻译除了应满足许渊冲先生提出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之外,还可通过“移情”的方式达到“情美”。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从表达情感方面论述了诗歌的定义,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主要功能也是在目的语读者心中引起相似的情感,在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之说,即意美、音美、形美。鉴于“情”在诗歌翻译中的关键作用,本文作者提出了诗歌翻译还应通过“移情”达到“情美”。第二章介绍了移情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移情说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立普斯(Theodore Lipps)在《空间美学》中提出了“审美欣赏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交汇,上主体情感对客体的移入或外射,审美活动欣赏的是自我与对象的统一体。”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铁钦纳(E.B.Tichener)首次将移情译做empathy(引自朱光潜,2002:590)。中国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刘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移情概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近代文学理论家王国维曾以西方的审美移情为线索,以中国古代文论为基础,以中国文学作品为论据,建立了“境界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诗人常常通过移情把自己的情丝外射到审美对象中去,可以想象,没有如海的崇高情怀,是不可能容得下诗歌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并把它再现于译文中的。移情的障碍主要包括时空障碍、文化障碍、心理障碍、和语言障碍等,这解释了诗歌翻译的相对性。第三章节介绍了诗歌翻译的相对性。事实上,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争论已久,诗歌的不可译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但人类思维的共通性,各民族语言的相似处、诗歌翻译实践等均表明了的诗歌的可译性,诗歌翻译具有相对性。诗歌翻译是一门艺术,第四章阐述了诗歌翻译艺术性的表现方式:诗歌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诗歌翻译的语言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诗歌翻译中充斥了大量的模糊语言,这与科学讲究精确是大相迳庭的;诗歌翻译中包含了感官意象的转换,这完全符合黑格尔提出的艺术必须具有感官刺激的定义。第五章详细分析了审美移情在诗歌艺术生成中的作用,诗歌艺术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移情在形式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音律和句式,在内容方面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主题、风格和修辞手段等。第六章总结了译者只有具有了语言、文化、审美等各方面的才能方能真正做到“移情以感怀,同声以相应”,译出更多扣人心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