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RFLP标记定位水稻抗白背飞虱基因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11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背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利用分子标记研究品种的抗性遗传与定位相应的抗虫基因是水稻抗白背飞虱遗传育种所需要的。本研究以抗白背飞虱品种ARC10239和Rathu Heenati(RHT)为抗虫亲本,以明恢63和Taichung Native 1(TN1)为感虫亲本,分别构建了F2群体,最终定位了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 1.研究了亲本的抗虫机理。分蘖期单株接虫鉴定结果表明:RHT对白背飞虱免疫,ARC10239高抗白背飞虱,明恢63和TN1对白背飞虱表现为感虫性。测定白背飞虱取食4个品种苗期和分蘖期植株分泌的蜜露量结果表明:RHT和ARC10239对白背飞虱的取食有抑制作用,明恢63和TN1不具有这种作用。在分蘖期上的蜜露排泄量低于苗期的,在感虫品种上更加明显。白背飞虱若虫在这4个品种上发育历期的实验结果表明:RHT和ARC10239能延缓白背飞虱若虫的发育,发育历期较长(18.6和17.9d);明恢63和TN1不具有这种作用,发育历期就较短(15.5和15.5d)。 2.研究了两个群体抗白背飞虱基因的遗传方式。ARC10239和明恢63,RHT和TN1的F1代对白背飞虱均表现为抗性。F2群体的抗感分离比符合3:1,所以,这两个群体的抗白背飞虱性状的遗传方式都是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 3.筛选了两个群体的阳性探针,并定位了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分别混合上述两个群体的F2感虫个体的DNA,构建感虫池,筛选阳性探针。以BamHⅠ、DraⅠ、EcoRⅤ和HindⅢ四种限制性 内切酶酶解DNA,共筛选了129个探针,在两个群体中分别获得了 6个和5个阳性探针。ARC10239和明恢63的多态性为 59.7O,RHT 和TNI的多态性为37.2%.用AR Cm239和明恢63的6个阳性探 针筛选其 F。群体的 142个个体,发现抗虫基固与第 6染色体上的标 i& RZ667共分离,连锁距离为 25.6CM (LO=4.50),重组率为 22.0%. 进一步筛选其周围的标i己发现,RG64和RG264也与该基因连锁, 连锁距离分别为27.SCM(LOD=4.32)和36.4CM(LOD-2.56),重组率 分别为 25.20和 31.lO。因此,将抗白背飞虱基因啊hZ 定位于水 稻第6染色体上。
其他文献
本试验测定并分析了致病力不同的6个稻曲病菌菌株在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稻曲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均为28℃,在7d内致病力弱的菌株生长
杀虫植物苦皮藤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根皮中,到目前已从根皮中分离出20多个次生代谢物质,主要的杀虫活性物质是以苦皮藤素Ⅴ为代表的毒杀成分和以苦皮藤素Ⅳ为代表的麻醉成分。
龙葵是新疆棉田的恶性杂草,在棉花生长的过程中与其争夺水、肥、光照、空间等,影响棉花正常生长。本文研究了龙葵萌发的外在条件;通过观察龙葵形态与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