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 (Wesmael)广泛分布于古北区,是甜菜夜蛾、棉铃虫和舞毒蛾等许多农作物和林木害虫的单性内寄生天敌。迄今,虽然报道了有关斑痣悬茧蜂寄生生物学的研究,而关于其寄主搜寻行为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以斑痣悬茧蜂的孤雌生殖品系为对象,开展室内与室外实验,研究了生理状态、发育和羽化经历、搜寻经历、寄主幼虫食料植物以及空间限制等因素对搜寻行为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寄生蜂搜寻行为的生态学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1利用飞行磨在室内对日龄为1d、5d、10d、20d、30d寄生蜂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d斑痣悬茧蜂的飞行表现(起飞次数、总飞行时间、平均飞行速度、最长单次飞行等)都显著大于其余日龄;解剖发现,处于平均寿命中期的寄生蜂抱卵量高于早期和晚期的寄生蜂,其飞行能力却很弱,说明寄生蜂抱卵量影响其飞行能力。2.为了研究不同植物对斑痣悬茧蜂搜寻行为的影响,利用风洞、大观察罩、结合野外大纱网观察不同食料植物(大豆、棉花和白菜)对斑痣悬茧蜂搜寻甜菜夜蛾幼虫行为的影响。风洞观察结果表明,寄主幼虫与植物同时存在比各自单独存在时更吸引寄生蜂;在大观察罩与野外纱网中的观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植物与寄主幼虫复合体之间,斑痣悬茧蜂显著偏好大豆-甜菜夜蛾幼虫复合体,不但访问次数增多,而且产卵器刺扎的次数较多,并具有较高的寄生率。3.为了研究不同寄主(甜菜夜蛾、棉铃虫)对斑痣悬茧蜂搜寻和选择寄主行为的影响,利用小观察罩、风洞、大观察罩和野外大纱网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不同种寄主幼虫与大豆植物复合体的搜寻行为。斑痣悬茧蜂对甜菜夜蛾或棉铃虫与大豆复合体的行为反应显著高于其单独存在,但首次搜寻时在2种寄主与大豆的组合之间未表现出显著偏好,但在两种寄主幼虫-大豆复合体之间选择差异不显著。当具有1次完整的搜寻和产卵经历后,显著偏好曾经经历过的寄主幼虫与大豆组成的复合体;当先后在2种寄主与大豆组成的复合体上完成2次搜寻和产卵经历时,则显著偏好最近一次所经历的寄主幼虫与大豆组成的复合体。说明寄生蜂成蜂的选择倾向会随经历的不同而相应发生变化。观察罩和纱网试验中,斑痣悬茧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也不存在显著差异。4.为了研究不同密度对斑痣悬茧蜂搜寻和选择寄主的影响,利用观察罩、风洞、纱网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不同密度的甜菜夜蛾幼虫的搜寻和选择行为.在特制的大型透明观察罩内,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不同质量寄主斑块(不同密度)的搜寻和选择行为,用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分析了斑痣悬茧蜂在不同质量斑块上的停留时间,从而探究其离开斑块的行为机制。斑痣悬茧蜂对高密度寄主斑块的首次访问次数、滞留时间、攻击次数和再次访问次数等均大于低密度寄主斑块,因此在高密度斑块上具有较高的寄生率。如果产卵行为,斑痣悬茧蜂在各斑块的滞留时间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不发生产卵行为,则斑痣悬茧蜂在各斑块的滞留时间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上述观察结果符合边际值理论的预测。Cox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寄主密度、访问次数、寄生率等因子单独作用时,促使斑痣悬茧蜂在原寄主斑块停留更长时间,符合“增强机制”;而访问次数与寄生率的互作、寄主密度、访问次数与寄生率等3因素的互作促使寄生蜂离开原斑块,符合“衰减机制”。5.分别在空间大、小不同的观察罩中,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甜菜夜蛾各龄期寄主幼虫的选择行为。在大观察罩内的盆栽植物上模拟低龄(L1-L2)和高龄幼虫(L3-L5)的田间空间分布特点设置寄主斑块,在小观察罩内的同质空间内混合各龄幼虫。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大小对斑痣悬茧蜂选择寄主龄期的行为具有很大影响。在大观察罩中,斑痣悬茧蜂对甜菜夜蛾低龄幼虫(L1-L2)的遭遇和放弃行为比例均大于高龄(L3-L5)幼虫,而在小观察罩内的表现则相反。虽然斑痣悬茧蜂的寄主处理时间随寄主龄期的增大而延长,但在大观察罩内斑痣悬茧蜂花费的寄主处理时间比在小观察罩内长。在小观察罩内,寄生蜂对低龄幼虫的再次攻击间隔时间(653.17s)长于高龄幼虫(171.32s),但在大观察罩内则相反。在大观察罩内低龄幼虫的被寄生率(23.24-38.54%)高于小观察罩内(7.88-21.43%),但是小观察罩内高龄幼虫(L4)的寄生率(34.65%)大于大观察罩(16.86%)。6.利用风洞观察斑痣悬茧蜂蜂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成虫期之前,饲养寄主所取食的大豆植物对成蜂行为有影响,而另2种植物(白菜、棉花)没有影响。成蜂具有寄生大豆和白菜上甜菜夜蛾幼虫的经历对后续寄主选择有显著影响,显著偏好经历过的植物;但具有在棉花上的寄生经历对后续选择没有显著影响。若2次寄生经历在大豆与白菜之间发生,则后续选择均偏好大豆;若2次寄生经历在大豆与棉花之间发生,则第2次经历为大豆时,后续选择显著偏好大豆;但当第2次经历为棉花时,则未表现出对大豆的显著偏好;若2次寄生经历在棉花与白菜之间发生,第2次经历棉花时,则未表现出对棉花显著偏好。根据研究结果推断,最近一次经历的寄主及植物较前一次经历对其后续选择行为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