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就业政策的改变、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市场差异的明显、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金融危机的出现更使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大学毕业生是实现国家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工作搜寻模型能够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建立更为合理的运行机制提供较强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现实的、标准化的角度对劳动力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行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大学生的工作搜寻表现的较为明显,搜寻行为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很适合用该理论工具进行分析。我国有不少学者已经对不同劳动者群体的工作搜寻行为和影响工作搜寻的因素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工作搜寻理论模型,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择业偏向性及由此形成的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现象,并对一些应对方案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在工作地域和工作单位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大学生的失业并不是由于没有工作机会,只是预期继续搜寻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于是拒绝已有的工作机会,形成的自愿性失业。第二,当前大学生寻找工作的外部搜寻模式(即变换工作单位的“先就业后择业”),短期似乎能够改善大学生失业现状,但是长期来看,对用人单位、国家和大学生本身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应当改进为内部搜寻模式,即在用人单位内部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晋升,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和风险,提升大学生工作能力,缓解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第三,大学生在搜寻工作过程中应当看到基层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遇,把目光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和外企转向那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等,改变就业偏向性,顺利实现就业;在此过程中,由于存在社会就业服务和政府调控力度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观念和现存价值观滞后等主观因素的限制,使基层就业过程并不顺畅,因此政府、学校、社会层面应当给予全面支持和引导,改善大学生整体就业结构,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基层就业。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和宝贵的资源。大学生的失业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社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对整个社会系统进行考察,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尽快构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由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就业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