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从全球范围来看,老年人在全球人口结构中比重越来越大。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看,世界人口结构产生了分化,由此引发了人口结构的非平衡和全球人口问题。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国际社会提出了积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等新的理念和政策指导框架。在人口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全球共识和中国国情下,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成为一个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破解和探索的重大问题。论文基于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相关理论,运用社会参与理论、社会排斥理论和社会融合理论,构建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原理模型框架、机制模型框架和变量指标,采用CHARLS(2013)数据库,对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中的整体社会参与、文化活动参与、经济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进行实证研究,发掘影响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子,探索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的排斥消解机制和参与融合机制的路径选择与发展政策,以期丰富和完善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老年人口问题的解决寻求新的方法和形式。论文的研究拟从以下10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第1章,这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以及不足。 第二部分:理论研究。主要包括2-3章的内容: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基本理论。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的整体内容与最新进展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述评,进而对老年人社会参与进行基于中国国情的诠释及结构划分,提出本文的研究命题。在基本理论方面,基于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际,选择了活动理论、角色理论、老年亚文化理论和连续理论等社会参与理论以及社会排斥理论和社会融合理论进行梳理和诠释。 第三章,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等概念进行界定,在对人口老龄化过程的考察中建立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基准和类型,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及相关范畴确立边界。在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原理模型与机制模型,并开发了衡量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变量指标。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主要包括4-8章。 第四章,研究方法、数据结构和计量模型。对本文实证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对实证研究所选取的变量、参数和假设进行说明,构建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计量模型。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本章对实证研究中所用数据的基本情况和数据结构、数据处理进行说明,并运用CHARLS(2013)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中国老年人整体社会参与的实证研究。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老年人基本现状和社会参与基本情况;中国老年人整体社会参与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国老年人整体社会参与的实证结果与分析;中国老年人整体社会参与的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六章,中国老年人文化活动参与的实证研究。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老年人文化活动参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建构中国老年人文化活动参与的计量模型;对数据和变量进行解释和说明;对实证结果讨论和分析;对老年人文化活动参与的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七章,中国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实证研究。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建构中国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计量模型;对数据和变量进行解释和说明;对实证结果讨论和分析;对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的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八章,中国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的实证研究。该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建构中国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的计量模型;对数据和变量进行解释和说明;对实证结果讨论和分析;对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的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四部分:对策研究。主要包括9-10章: 第九章,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中国老年人整体社会参与、文化活动参与、经济活动参与和社会活动参与的实证结果和研究结论,本章归纳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社会政策因素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机制,构建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过程中的排斥消解和参与融合的运行机制,并从社会赋权的角度提出了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路径优化和路径整合。 第十章,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本章对本文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机制研究等提出结论性观点,并对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地方提出前瞻性思考。 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认为老年人是一种具有积累优势和比较优势、与中青年人展现的价值没有本质区别的“市场价值”较高的优质资源,老年人社会参与应从消极老龄化的需求政策架构向积极老龄化的社会赋权架构演化,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本质是接纳及排斥同在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因而本文结合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理论,尝试从社会赋权的角度提出和建立促进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排斥消解机制和参与融合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二是理论框架的创新。本文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概念和范畴进一步思考和厘清,确立文化活动参与、经济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和政治活动参与的边界,对老年人价值和老年人社会参与价值的内涵进行界定和完善,在老年人社会参与理论框架中引入社会排斥理论和社会融合理论,基于系统分析和模型,本文提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模型假设,构建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原理模型框架和机制模型框架,依据系统模型的原理和思想从理论上探索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最优方案,包括运行目标、可行方案、成本收益、模型框架、运行效果、运行机制和路径优化,完善和开发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变量指标,对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运行框架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思考;三是实践应用的创新。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型框架的创新,为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建构了一个从理论到事实然后到策略的整体性实践框架。本文对全国性大样本调查数据库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的数据进行深度和系统的开发,并运用实证结果和修正的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构建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对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为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实践框架,并探索社会赋权下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权利建立和路径优化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老年社会政策提供颇具可行性的决策依据;四是学术观点的创新。本文基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老年人社会参与从需要政策转变为权利诉求”、“老年人家庭经济水平对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具有不确定性”等创新观点,对于灵活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社会参与政策具有较大的启示;五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应用人口学、老年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中国老年人整体社会参与模型、文化活动参与模型、经济活动参与模型和社会活动参与模型以及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运行机制,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实现理论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论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由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2013)的有限性,本文主要通过截面数据研究了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对老年人社会参与中的政治活动参与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随着国内老年人社会参与方面的数据的丰富和完善特别是CHARLS数据年份的增加,将进一步通过短面板数据的研究,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提供更多的自由度、更好地体现截面和个体间的异质性,由此得出更为准确的研究结论。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将考虑设计调查问卷来补充和完善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活动类型的数据和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