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体长(99.843±2.071mm)、体质量(17.779±0.467g)的1800尾黑鲷同生群幼鱼为实验对象,自制高度60cm、宽度180cm、总长度为540cm,上盖聚乙烯网衣的鱼道作为实验鱼逃逸能力分组装置,并按其长度设置A(0-90cm)、B(90-180cm)、C(180-270cm)、D(270-360cm)、E(360-540cm)5个区段,以冰鲜杂鱼为诱饵,用6个鱼道同时对实验鱼逃逸能力进行分组。于某个鱼道实验鱼逃逸至E区数量达到这个鱼道实验鱼总量的5%时(15尾),立即终止所有鱼道实验并用带框聚乙烯网板分割各区段,采集滞留于A、B、C、D、E区段内的实验鱼作为不同逃逸性能群体,其中A区最弱,E区最强。为找寻引起A、B、C、D、E实验群体间逃逸性能差异的原因,通过测定形态性状、侧线各位点色差、背肌质构、脏器相关功能酶活力,开展了黑鲷同生群幼鱼中不同逃逸性能群体间形质与相关生理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1)本实验所采取的不同逃逸运动能力同生群黑鲷幼鱼的28项形态表型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其中7项(A13、A16、A17、A23、A25、A27、A28)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且某些指标与黑鲷幼鱼逃逸性能强弱之间大致呈正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A10、A11、A15中C组与A、B、D、E间存在差异均呈现C<A≈B≈D≈E;A20中B<D≈A<E;A21中B<C<D<E;A26中B≈C<E(以上均P<0.05);另外,各分组形态比例特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指标X1、X2、X4、X5、X7、X8、X11、X13中E组与差异组相比较比例性状比值明显偏大。其中X1中E>C>D;X2中E>C≈B>A;X4中E>C;X5、X7、X8中E>A中;X11中E>A>C;X13中E>B≈C(P<0.05);表中抽取结果所展示的5个主成分的最终方差累加贡献率达到81.128%,建立Fisher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77.33%。 (2)A、B、C、D、E五组在位点1、位点2、位点3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在靠近尾部的位点4、位点5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鱼类尾部对鱼类运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E组逃逸运动能力最强组在第4位点RG值上与A、C、D组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D组与A、B、C、E组在RG值上差异显著(P<0.05);D、E两组逃逸运动能力相对较强组在YB值上与A、B、C组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 (3)背肌硬度指标参数上,A、B两个逃逸能力偏弱组的硬度指标明显大于分组C、D、E等逃逸能力强的组(P<0.05);肌肉粘着性指标由大到小呈降序结构,A>C>D>E,较好的反应了背肌物性质构与黑鲷幼鱼逃逸运动能力的关系;背肌弹性指标随着逃逸运动能力的提高总体呈上升趋势A组<C组<D组<E组,且逃逸能力最强的E组在背肌弹性指标上表现出最高值(P<0.05)。 (4)22:00-02:00时间段逃逸能力较强的D、E组表现出极强的耗氧率(P<0.05);02:00-6:00时间段D组逃逸能力较强组的耗氧率在所有组别中表现出最高水平(P<0.05);14:00-18:00随逃逸能力由弱到强表现出呼吸代谢能力上A<B≈C≈D<E的梯度关系(P<0.05);夜间耗氧率差异显著,D组夜间表现出最强呼吸代谢能力(P<0.05);各组别窒息点大小为A≈B≈C>D>E(P<0.05);02:00-6:00排氨率呈现A<B<C<E<D(P<0.05);14:00-18:00排氨代谢能力也呈现出由弱到强A<B≈C<D≈E的梯度趋势(P<0.05);全天排氨率和白天排氨率各组别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均为D≈E>A≈B≈C组。 (5)逃逸能力最弱的A组与B、C、D、E组相比,肝脏脂肪酶活力偏低,几乎只有其他4组的3分之1(P<0.05);D、E两组逃逸能力相对较强组胃蛋白酶活力则处于最高水平(P<0.05);肠道酶活力水平呈现B≈C<A<D≈E(P<0.05)。 (6)不同逃逸能力分组中的黑鲷幼鱼的肝脏CAT酶活力由小到大依次为A≈B<C<D<E(P<0.05),与幼鱼逃逸能力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逃逸能力最强的E组表现出了最强的肝脏SOD酶活力(P<0.05);逃逸能力次强的D组黑鲷幼鱼肝脏Na+/K+ATP酶活力最大(P<0.05)A、B、C、D、E五组在肝脏Ca2+/Mg2+ATP酶活力上差异不显著(P>0.05);D组逃逸能力次强组的黑鲷幼鱼在鳃部SOD酶活力与其他四组相比,酶活力最高,有显著差异(P<0.05)。 总而言之,黑鲷同生群幼鱼中不同逃逸性能群体在形态性状、侧线各位点色差、背肌质构、脏器相关功能酶活力存在明显差异,且逃逸能力强的黑鲷幼鱼在这些方面存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