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台风涌浪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衰减率估计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ong_j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涌浪是海面极为重要的波浪形式,产生于源区风浪,离开风的作用区域后继续传播、变形并发生能量耗散。涌浪在时空上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其重要性得到了强调,备受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涌浪普遍存在于全球海洋,且在大部分时间占主导作用,影响海气间能量和通量的交换形式。涌浪的空间尺度较大,因其传播距离远,持续作用时间长,往往蕴含巨大的能量。东海是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西接中国大陆,东边至琉球群岛,濒临西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由于涌浪的传播速度较快,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谚语“无风来长浪,不久狂风降”,即在台风未到之前,其激发生成的涌浪先行到达。台风激发生成的涌浪更具有破坏力,对沿海设施及航行船只造成潜在威胁。西北太平洋台风期间,东海的涌浪主要来自于西北太平洋。涌浪由台风激发生成,通过琉球群岛从西北太平洋传播进入东海,从源地向外传播过程中能量不断耗散。其中,衰减率是定量化描述涌浪传播过程中能量耗散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于开阔大洋,东海有其特殊地形,与西北太平洋之间隔以琉球群岛,涌浪的传播受到限制。其相关研究较少,亟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基于WAVEWATCⅢ(WW3)海浪模式,系统性的分析了 1978~2018近40年台风期间,不同强度、大小、速度和路径的台风激发生成的涌浪从西北太平洋通过琉球群岛传播进入东海形成浪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涌浪入射深度与台风要素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借助大量的卫星高度计数据集,以琉球群岛的宫古海峡为窗口,利用涌浪沿地球大圆弧传播原理,提出一种适于估计东海涌浪衰减率的方法。主要结论如下:利用WW3海浪模式制备了高精度的再分析浪场,结合1978~2018年台风历史资料和CFS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三种路径台风激发的有效波高2 m及以上的涌浪进入东海形成浪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涌浪入射深度与台风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适当角度的台风外围涌浪主要通过与那国海峡、宫古海峡、边户岬-与路岛水道、奄美-吐噶喇海峡传入东海,其余受到岛屿阻挡。从1053个台风过程筛选得到的40个单独台风案例中,宫古海峡入射次数最多为33次,其次是边户岬-与路岛水道和奄美-吐噶喇海峡均为17次,与那国海峡为11次。奄美-吐噶喇海峡,宫古海峡、边户岬-与路岛水道和与那国海峡的涌浪入射深度达到最大时分别约为570 km、480 km、380 km和234 km。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型台风和西进型台风10级风半径、台风平均移动速度、入射角度对涌浪入射深度的影响较大,存在最优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为Yl=-0.43Sj—9.18Sd+1.94|Jd|+266.39和Yl=6.31Sj—12.58Sd+3.27|Jd|—229.26。单独台风要素与涌浪入射深度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基于上述研究,西北太平洋台风激发生成的涌浪以台风中心为源区向外近似扇形散开,沿地球大圆弧传播,一部分被岛屿阻挡,另一部分角度适当的涌浪通过琉球群岛的海峡传播进东海并逐渐衰减,使得传播进东海的涌浪成分相对单一,这为研究东海涌浪衰减率打开了窗口。涌浪衰减率的研究需要基于耗散机制的物理解释,目前涌浪衰减机制尚未有统一的认识。随着卫星观测的积累,借助海浪数值模式推动了涌浪耗散机制和衰减率的研究。本文研究距离台风源地600~1500km 的近场涌浪,基于 1992~2018 年 TOPEX/Poseidon 和 Jason-1/2/3 庞大的卫星高度计数据集,巧妙利用琉球群岛的特殊地形,以宫古海峡为窗口,利用涌浪沿地球大圆弧传播原理,筛选了 4条与涌浪传播方向一致的高度计轨道来估计涌浪衰减率。基于涌浪衰减的物理机制是与湍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得到无量纲涌浪衰减因子b1分别为1.4×10-3、1.1×10-3、1.3×10-3和1.5×10-3,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取4条轨道的衰减因子平均值b1=1.3×10-3做衰减曲线,与高度计观测有效波高拟合结果较好,说明该方法可以用来估计东海涌浪衰减率。
其他文献
蛋白酶抑制因子是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中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在许多生命过程中发挥作用。MEROPS数据库中的I84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是一个新的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在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中有报道,被认为在相关物种的宿主防御中发挥作用。然而,该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的物种分布迄今尚无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利用BLAST程序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纲(Oseichhthy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鲢鱼(Hypophthalmictuthys molitrix)、鳙鱼(Aristic
鱼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其性别决定方式也十分多样,包括雌雄异体,雌雄同体和单性生殖。其中雌雄同体又分为雌性先熟型、雄性先熟型、雌雄同步发育型和双向逆转型。黄鳝(Monopterus albus)是一种先雌后雄的雌雄同体鱼类,其雌性个体小,怀卵量低,黄鳝在第一次性成熟产完卵后,性逆转为雄性个体且终生不会再逆转为雌性个体。多年来,已有一系列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组织学研究黄鳝性逆转过程的报道,发现了许多呈现
本研究以方正银鲫(Carassius auratus)为研究对象,检测并分析了在碳酸氢钠(NaHCO3)胁迫下,方正银鲫血清中氨、尿素氮(BUN)含量以及鳃组织中抗氧化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靶器官鳃组织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的方法研究,并开展了不同浓度NaHCO3胁迫下的鲫鳃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了89种差异表达代谢物(Differential Expressed Metabolites
在我国,实验动物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监管和质量标准体系。羊作为实验动物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缺乏严格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本研究在针对前期建立的实验用羊封闭群体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实验用家畜遗传学相关的研究成果,选择山羊(封闭群白山羊)和绵羊(湖羊群体),通过微卫星标记等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测定群体遗传质量;并对封闭群白山羊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分析该封闭群独特的基因组特征和受选择压力的基因信
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是我国远洋渔业主要捕捞群体,其早期生活史阶段没有游泳能力,只能随着海流被动输运,无法应对复杂环境的变化,周围环境细微的变化都会对其生物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前人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主要是利用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析,采集到的样本以成熟柔鱼居多,没有专门研究过其早期生活史阶段,更没有从个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对该阶段的研究能够为柔鱼的合理开发、资源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等
茄子(Solanum melongna L.)系茄科茄属一年生植物,营养丰富,作为我国夏秋季节主要菜蔬之一,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茄子生长的各个阶段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盐渍化对茄子产量和品质造成恶劣影响。WRKY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逆境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植物响应盐胁迫方面已有诸多研究。利用植物基因工程,将具有耐盐功能的转录因子导入茄子,进而获得茄子新品种,为茄子种质创新和分子改良提
鸡蛋暗斑是现代蛋鸡产业需要解决的难题,暗斑鸡蛋不但影响鸡蛋外观,而且更容易侵入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为降低鸡蛋暗斑,提高鸡蛋安全性,本研究探究了暗斑鸡蛋的代谢组学和唾液乳杆菌SNK-6降低鸡蛋暗斑的效应浓度。本研究分2个部分。1、影响鸡蛋暗斑的鸡蛋成分代谢组学研究。以新杨黑羽蛋鸡、海兰褐壳蛋鸡、新杨绿壳蛋鸡、京红1号蛋鸡和贵妃鸡5个品种为素材,检测相同饲养条件下暗斑鸡蛋和非暗斑鸡蛋的代谢组分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对全球能量循环以及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海洋中尺度涡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现象,并携带着巨大的能量,是海洋能量和热量传递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对海洋资源与营养物质的垂直和水平分布起着重要的搅拌和输送作用。因此,提取海洋中尺度涡的热点区域对于研究其对海表面温、渔业资源和渔场分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挖掘中尺度涡轨迹移动模式,对
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全国水产养殖面积高达7108.5千公顷。2019年全国水产品产量总计为6480.36万吨,其中虾类养殖总产量为216万吨。目前,国内鱼类的投饲设备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虾类的投饲还依靠人工抛撒。移动式虾类养殖投饵船作为一款小型的机械化和智能化的投饵装备,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虾类养殖的投喂质量,提高养殖虾的品质。目前移动式虾类养殖投饵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设计、路径控制、投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