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女性“农转非”的独特渠道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rhyt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对户籍“农转非”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农村女性在各条农转非获取渠道都劣于农村男性的前提下,其农转非机率却并不比农村男性低,甚至在同等条件下,还高于农村男性。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以往农转非研究中并没有关注到女性的另一条独特的农转非途径——婚姻,是它造成了农村女性农转非优势的增加。借鉴婚姻匹配和婚姻迁移研究中的相关理论,笔者提出,婚姻市场中的向上求偶趋势和地位交换关系是促成这一行动产生的根源,并详细阐释了这一行动背后两性间各自的交换逻辑;同时,采用2003年全国综合调查数据和1996年当代中国生活史与社会变迁数据,笔者还对这一解释机制进行了经验考证。结果发现,婚姻确实是农村女性实现农转非的一条独特途径,它显著地增加了女性的农转非优势,这一发现不但有效地回答了以往研究中无法解释的问题,也拓展了婚姻市场中的理论对中国城乡户籍流动的解释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事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暴力倾向和政府指向性等特征。群体性事件何以此种方式呈现?其结构性根源是什么?本文将尝试对此问题做出解答。 
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宏观上经济政策的改变使得资源分配方式及社会结构产生了剧烈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单位人向个体人转变的
“孝”作为中国道德之首,文化之源,千百年来世代相承。到了现代,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传统孝道也随之产生种种适应性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泛孝主义”地位,回归到家庭层面的
土地征用的过程,实质上是政府、开发商、农民三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影响了农民的博弈地位和博弈策略,进而影响着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发展与完善,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增长。然而,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度提高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身心更为健康。现代化、城市化在带来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