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通过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理论对汉学家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进行社会学解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而翟理斯的英译本在近几十年来,不断受到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学者的青睐。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引入,则为我们开启了观察翻译现象的新视角,以研究翻译活动在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背景之下的运作和规律,以及在翻译活动中各种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对翟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方面,很多学者已经对这种归化性再创造进行了探讨,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对其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如场域、资本等与翻译研究进行结合。本文首先介绍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关键概念:场域、资本与惯习,以及其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其次,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及翟理斯的英译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找到其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交叉点。再次,通过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介绍,从中抽取五大“归化”翻译策略的主要操作方法,并综合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在最后的实证部分,笔者从翟理斯英译聊斋的译本中选出15个实例,结合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进行解读,探讨其翻译策略选择背后的社会动因。通过案例分析不难看出,翟理斯的《聊斋》英译本处处体现了其在翻译文本过程中与不同社会因素的互动。场域、资本、惯习等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抉择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这种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对翻译文本进行更深入、更透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