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综合利用反射高能电子衍射(RHEED)、原子力显微镜(AF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Raman谱、X射线衍射(XRD)以及荧光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等多种方法,研究Ⅳ-Ⅳ族Ge/Si低维半导体量子体系以及TiN/Si3N4超硬纳米多层膜的局域结构、表面和界面效应。利用RHEED和掠入射荧光XAFS方法研究Ⅳ-Ⅳ族二维半导体异质膜的厚度、形貌和原子局域结构,准确地测定具有金刚石结构的Ⅳ-Ⅳ族异质膜的组成以及四面体晶格扭曲等结构信息,分析Ge层和Ge-Si界面层的表面和界面效应,还结合AFM、HR-TEM以及Raman谱分析了零维量子点的形貌、发光特性和原子局域结构,有助于了解Ⅳ-Ⅳ族低维量子结构的形成机理,从而为Ⅳ-Ⅳ族低维量子体系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指导。利用XRD和荧光XAFS技术研究TiN/Si3N4超硬纳米多层膜的长程结构和短程局域结构以及其界面效应,分析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为揭示高性能的TiN/Si3N4超硬多层膜体系的增硬机理提供结构基础。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Ge/Si低维量子体系 利用RHEED和掠入射荧光XAFS方法研究在400℃下分子束外延(MBE)生长的Gen/Si(001)单层膜(n=1~4 monolayer ML)和Si/Gen/Si(001)异质膜(n=1~8 ML)的形貌、Ge层厚度n及其对于Ge原子周围的局域结构的影响,研究在覆盖Si层的过程中所引起的Ge、Si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并探讨可能的界面作用机理。发现在所有的异质膜中都存在强烈的Ge原子向Si覆盖层迁移的效应,并且迁移长度较大:对于Ge原子层厚度仅为1 ML和2 ML的异质膜,几乎全部的Ge原子(0.5 ML和1.5 ML)都迁移进入了Si覆盖层而形成GeSi合金;随着Ge原子层的厚度增加到4 ML,第一近邻配位壳层中的Ge-Ge配位和Ge-Si配位的配位数(NGe-Ge:NGe-Si=2.7:1.3)近似于Ge0.30Si0.70合金膜的情况,大约有2ML的Ge原子与Si覆盖层混合;甚至对于Ge原子层厚度为8ML的异质膜,第一近邻配位壳层中的Ge-Ge配位占的比例只有55%,接近于Ge0.50Si0.50合金膜,并且有约3 ML的Ge原子迁移进入Si覆盖层。我们提出了Ge原子向Si原子表面迁移的机理,认为除了生长温度和生长速率的影响以外,Ge原子较Si原子具有更小的表面能是在Si覆盖层的生长过程中Ge原子发生表面偏析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促使Ge原子向Si覆盖层迁移,并降低了Si覆盖层的表面能以及Ge层的应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