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不在大 有书则灵:1995-2001年的《书屋》杂志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un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屋》创办于1995年8月,是一份面向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文化类期刊。1995-2001年,在周实、王平两位主要编辑的努力下,  《书屋》以图书评论及思想随笔为依托,汇集了国内老、中、青三代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思想文化领域的讨论,对社会问题发表直接、犀利的批评意见。在短短的几年间,《书屋》就形成了独特的期刊风格,成为一道引起国内外瞩目的文化景观。  《书屋》能够在不到6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首先在于它是一份很有特点的刊物。《书屋》具有某种人格化的“风骨”,是知识分子办刊的典型——其灵活的、以内容为中心的栏目编排,反应了知识分子不拘一格的潇洒态度;其覆盖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作者队伍,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其集中的、思想含量厚重的刊物内容,凸显了知识分子独立客观的理性思维;其大胆敢言、兼具可读性与思想性的风格,彰显了知识分子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自身特点鲜明,《书屋》的发展也与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书屋》的主编周实和编辑王平,两人人生经历相似、思想底色相近、性格特点互补,形成一种“双子星”效应,他们共同决定的刊物风格及采取的编辑策略是推动《书屋》发展的内部环境。1990年代中后期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及思想文化界的内部分裂,是《书屋》发展的时代背景。《书屋》诞生在长沙,是因为这里深受湖湘文化熏陶,1980-1990年代更是成为全国民营书业中心,这是其发展的地域因素。另外,《书屋》能够卓尔不群、办出个性,与当时主管单位的支持与宽容也是分不开的。  新世纪以来,《书屋》与许多思想文化类期刊一样,面临体制束缚、经营艰难、社会影响力下降等困境。在新媒体环境下,《书屋》只有转变观念、积极进行新媒体转型,引入投资、进行商业化的品牌经营,才能走出边缘化,摆脱当前的经营困境,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其他文献
期刊
转身需要勇气,转身是对自己实力的把握,对未来的信心,对理想的坚定.从端着“金饭碗”的公职人员到工地上的“新学员”,从项目技术负责人、商务经理到项目经理,十年来,中建七
Developer and owner: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CTG)Engineering management:China Three Gorges Project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CTGPC)Designer:Chengdu Enginee
我单位承建的革某烧结机主厂房工程,建筑面积为6336m2,东西长61m,宽24m,总高37m.
本篇论文关注在新媒体背景之下,美国华文媒体报刊业的传播力提升问题。刚刚过去的2013年,被称为纸媒的寒冬。这对于原本就处于发展瓶颈的美国华文媒体来说,更是一场关乎生死
王华,现任中铁四局五公司沪昆客专九工区经理。1992年一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五公司(时称五处)的宝中线7.66公里的老爷岭隧道见习,后转战河南鹤壁高速公路负责1公里的佛台隧道
期刊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食品的进出口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今网络媒体已成为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和热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中产阶层——一个新兴的阶层开始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力量的角色。然而,由于其出现的时间与时代背景,中产阶
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成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张鲜活的民族品牌。毫无疑问,媒体对壮族形象准确、恰当和良好的报道和呈现能够进一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