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索脾虚证ICU获得性肌无力(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ICU-AW)与超声下股直肌横截面积(Ultrasound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rectus femoris,US RFcsa)之间的关系,了解脾虚证ICU-AW超声股直肌横截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探讨US RFcsa和医学研究委员会总和评分(Medical Research Council-Sum Score,MRC-SS))的一致性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入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总计67名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PACHEⅡ评分、48小时内是否给与肠内营养等。并由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MRC-SS评分,筛选出ICU-AW及非ICU-AW的患者。经过超声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7.5MHz、4.5cm线阵探头(GE MEDICAL SYSTEMS MADE IN CHINA)、型号:NZCART超声作为测量工具,分别测量患者入住 ICU 后第 1、3、5、7、9 天股直肌横截面积(Rectus Femoris Cross-Section Area-RFcsa),测量点选在左下肢髂前上棘与髌骨上缘连线的中下三分之一处。得到超声图像后,利用软件Adobe2015Patch计算出US RFcsa的大小。采用SPSS 22.0及GraPhPad Prism 7.0进行数据统计及绘图。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67名患者,其中ICU-AW组患者40名,非ICU-AW组患者27名。对比两组性别、年龄、BMI、APACHEⅡ评分、入住ICU第一天的US RFcsa没有显著差异(f>0.05),而在证型分布(P=0.005)、48小时内是否给予肠内营养(P<0.001)、US RFcsa下降率(P=0.02)有显著差异。在原发病的分布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28)。在ICU-AW组患者中,ICU-AW的患者中不同证型患者US RFcsa下降率存在显著差异(脾虚=30.26%,非脾虚=18.85%,P=0.02)。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是否发生ICU-AW与证型具有相关性(φ=0.347、P=0.005)、与是否48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存在着相关性(φ=-0.572、P<0.001)、与US RFcsa下降率呈中等程度相关(r=-0.462、P=0.002)。对相关变量行回归分析发现48小时内是否给予肠内营养是仅ICU-AW 是否发生的保护因素(B=-2.218、OR=0.109、P=0.018<0.05)。对 US RFcsa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可见ICU-AW组和非ICU-AW组,US RFcsa时间点效应显著(F<4、62)=6.766,P<0.001),时间点*是否发生 ICU-AW 效应显著(F(4,62)=7.813,P<0.001),ICU-AW组任意时间点的US RFcsa差异均是明显的,而非ICU-AW时间点间的差异均不明显。脾虚组和非脾虚组中,US RFcsa时间点效应显著(F(4.62)=6.766,P<0.001),时间点*证型效应不显著(F(4、62)=1.23,P=0.307>0.001),脾虚证患者在第1-5天,US RFcsa变化是有明显差异的,第5天后差异不明显;而非脾虚证患者任意时间点变化均没有明显差异。对比ICU-AW患者中脾虚和非脾虚的患者,US RFcsa时间点效应显著(F(4、35)=13.393,P<0.001),时间点*证型效应不显著(F(4、35)=0.966,P=0.438>0.001),脾虚证患者第1-3天患者US RFcsa变化具显著差异,而非脾虚证患者时间点变化基本无明显差异。对患者US RFcsa下降率与是否发生ICU-AW行ROC曲线分析,得出最大约登指数为0.592(P<0.05)、对应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66.7%。对患者US RFcsa下降率是否<9.24%及MRC-SS评分行kappa一致性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kappa=0.846,P<0.001)。结论:①ICU获得性肌无力中,脾虚证患者较非脾虚者症患者US RFcsa在早期下降速度更快、幅度更大。对以后中医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可能有一定指导意义。②以UFcsa下降9.24%或可称为诊断ICU获得性肌无力的新方法,值得更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