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桑树主要害虫发育繁殖特性及生物防治初步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huang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省具有典型的热带农业特点,种桑养蚕优势显著。21世纪以来,海南抓住“北桑南移”和新农村建设机遇,蚕桑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桑树为多年生经济作物,加上热区适宜的气候条件,桑树害虫(螨)种类增多、为害严重,显著降低桑叶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家蚕发育,导致茧量、茧质均显著下降,阻碍海南蚕桑产业发展。然而目前尚未有热区桑树害虫(螨)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田间定点调查,基本明确海南桑树害虫(螨)的种类,确定桑螟、桑木虱和朱砂叶螨为海南主要桑树害虫(螨);进一步通过田间和室内饲养观察,初步明确了桑螟、桑木虱和朱砂叶螨的发育与繁殖特性以及在桑树上(抗青283×抗青10)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了桑螟天敌寄生蜂种类调查及寄生特性研究,结果如下:1.初步明确了海南桑树害虫(螨)种类、分布与发生危害现状调查采集海南桑树害虫(螨)6目27科47种,其中害螨4种,半翅目16种,鳞翅目14种,鞘翅目9种,直翅目3种和缨翅目1种。确定桑螟Glyphodespyloalis、桑木虱Paurocephala sauteri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为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受其为害,桑叶产出分别降低45%、36%和29%,桑叶质量分别降低28%、44%和35%。桑木虱Paurocephala 为我国大陆植桑区首次发现。2.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4:10(L:D)条件下,明确了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桑螟、桑木虱和朱砂叶螨的发育与繁殖特性桑螟的生活史由卵期、幼虫期(1-5龄),蛹期及成虫期组成。桑螟在桑树上(抗青283×抗青10)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历期为688.00±168.57h,卵期为64.00±13.86h、1-5 龄历期均为 72.00±24.00h、蛹期为 192.00±48.00h、成虫寿命为 120.00±24.00h,平均每雌产卵量为(44.67±1 5.30)粒,卵孵化率为100%,雌性百分率为(66.18±7.36)%。桑木虱的生活史分为卵期,若虫期(1-5龄)和成虫期。桑木虱在桑树上(抗青283×抗青10)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历期为660.00±60.00h,卵期为144.00±24.00h、1龄若虫和2龄若虫历期均为64.00±13.86h、3龄若虫为88.00±13.86h、4龄若虫和5龄若虫均为72.00±24.00h、成虫寿命为120.00±24.00h,平均每雌产卵量为(25.00±4.10)粒,卵孵化率为100%,雌性百分率为(70.49±4.31)%。朱砂叶螨的生活史分为卵期、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和成螨期。朱砂叶螨在桑树上(抗青283×抗青10)从卵发育至成螨的历期为216.00±48.00h,卵期为80.00±13.86h、幼螨为32.00±13.86h、前若螨为40.00±13.86h、后若螨为64.00±13.86h、成螨寿命为384.00±190.49h,平均每雌产卵量为(44.00±7.35)粒,卵孵化率为(85.08±13.79)%,雌性百分率为(88.89±1.21)%。3.初步明确了主要害虫桑螟和桑木虱的空间分布特性基于Taylor幂法则和IwaoM*-M回归分析法分析表明,桑螟在桑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包括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且个体间相互排斥,桑木虱在桑树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田间调查发现,桑螟在田间主要产卵于新抽嫩芽和嫩叶的背面,新孵化幼虫在嫩芽和嫩稍上取食,3龄开始转移为害,逐渐向植株下部为害。桑木虱主要产卵于新抽嫩芽和嫩叶的背面叶脉处,孵化若虫主要为害桑树嫩稍和上部叶片。4.明确了海南桑螟天敌寄生蜂种类和优势寄生蜂桑螟绒茧蜂的寄生特性针对田间桑螟幼虫被寄生比例较高的情况,开展了桑螟寄生蜂种类和对桑螟的寄生特性调查与研究。发现海南桑园桑螟主要天敌寄生蜂5种,分别为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Wilkinson、食心虫白茧蜂 Nees、红铃虫甲腹茧蜂 Chelonus pectinophorae Cushman、菲岛长距茧蜂 Macrocentrus philippinensisAshmead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us Walker,其中,桑螟绒茧蜂为优势种,田间寄生率高达63.24%,1头桑螟幼虫可出蜂11.96±1.02头;其他4种寄生蜂均为单寄生,田间平均寄生率依次为(9.15±0.02)%、(6.21±0.02)%、(5.62±0.01)%和(5.24±0.01)%。室内寄生特性研究发现,桑螟绒茧蜂对桑螟龄期和密度具有选择性,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4:10(L:D)条件下,主要寄生1龄和2龄桑螟幼虫,偶尔寄生3龄幼虫,1头交配后的雌蜂仅在1龄桑螟幼虫密度为9头和2龄桑螟幼虫密度为8头时寄生率最高,且出蜂量最大。待被寄生桑螟幼虫发育至5龄时啮出,啮出后6.05±0.33h结茧化蛹,啮出幼虫可全部化蛹。螟绒茧蜂在桑螟幼虫体内从卵到结茧发育时间 1 龄体内为280.00±36.66h、2龄为192.00±24.00h、3 龄为 120.00±24.00h;茧蛹历期,在 1 龄体内为 112.00± 13.86h、2 龄体内为104.00±13.86h、3龄体内为120.00±24.00h;啮出幼虫数在1龄体内为10.50±4.50头、2龄体内为10.50±5.50、3龄幼虫体内为4.00± 1.00头;结茧数在1龄为10.50±4.50头、2龄为10.50±5.50头、3龄为4.00±1.00头;羽化率在1龄为94.00±6.00%、2龄为94.50±5.50%、3龄为4.00± 1.00%;雌性百分率在1龄占65.43±1.79%、2龄占63.99±4.76%、3 龄占 29.04±6.67%;雌蜂寿命在 1 龄和 2 龄均为 48.00±24.00h、3 龄为32.00±13.86h;雄蜂寿命在1龄与2龄均为28.00±18.33h、在3龄为16.00±6.93h。
其他文献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机会性顶复门原虫,能够入侵几乎所有的温血脊椎动物的有核细胞,并引起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该病呈全球性分布,全
目的:研究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膝关节软骨退变与年龄的相关性,以及盘状半月板合并膝关节软骨退变患者软骨退变的部位与程度的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6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
随着集中供热管网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大量的时序监测数据被采集和存储,有助于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经济运行。数据质量是数据挖掘的前提,集中供热管网的海量运行数据常常存在测量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途径近年得到快速发展,地铁装备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传统内燃式工程车辆在地铁隧道内作业产生的空气和噪音污染一直饱受诟病,伴随动力
随着麦茬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黄淮海地区麦后夏播大豆生产中疫霉根腐病呈加重趋势。因此,了解黄淮海地区大豆主栽品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筛选抗病亲本对培育新的高
储能技术是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实现“两个替代”、完成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目前在系统规模上可达到与抽水蓄能电站相同
隐写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H.264视频在世界范围内被大众普遍使用,因此,基于H.264视频的隐写算法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提出
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为常见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上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迄今,NSCLC的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尚未明
浅埋隧洞被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铁路工程、水利工程中,用解析方法求解浅埋隧洞问题时,往往把问题简化为弹性平面问题来处理,考虑地表的影响,问题变为了弹性半无域中含有孔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