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提到,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而后在2019年年初,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而中职生面临来自自身分离个体化、从业、家庭以及社会偏见等各方面的重重压力,这给他们适应学校和社会变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行为规范、自我认识以及学业成就等各个方面适应不良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职生在社会认知、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良好发展,给许多中职生、家庭、学校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职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综合素质。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国内外研究从同伴依恋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做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Laible及Taubner等人提出涉及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相关因素在青少年的适应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同伴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与情感意义,因为它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人际互动,从而促进青少年共情能力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Allen等人也提出缺乏与同龄人的积极亲密友谊或不良同伴依恋是强有力的风险因素。由此可见,安全的同伴依恋可以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不安全的同伴依恋关系则是青少年适应不良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Pietromonaco在综述中提出个体的依恋质量并不直接影响他们的问题行为,在依恋与问题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中介变量,而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基于依恋框架下的反省功能在青少年问题行为、人际关系问题这类典型不良社会适应表现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自我报告式问卷调查来了解中职生的社会适应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索社会适应良好组与适应不良组的中职生的同伴依恋以及反省功能情况,最后探究反省功能是否在两者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招募来自西南地区的两所职业学校的学生共703名(2017级(271名,38.5%),2018级(169名,24.0%),2019级(263名,37.5%),女生(156人,22.2%),男生(547人,77.8%))。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青少年反省功能问卷(Reflective Function Questionnaire for Youths,RFQY)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Adolescents’Social Adjustment Assessment Scale)这三个问卷,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研究符合收集自陈式问卷的道德标准,并获得了所有参与班级学生的口头知情同意。有效问卷671份(回收率为95.4%),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统计软件以及Mplus8.3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检验。结论如下:(1)女生在社会适应、积极适应均明显高于男生,在消极适应上明显低于男生;来自农村的中职生的社会适应明显低于来自城市的中职生,消极适应明显高于来自城市的中职生;中职生的总适应情况在2019级至2017级均有所发展,且2019级与2017级之间差异显著,并且中职生的积极适应也在2019级至2017级均有所发展,且2019级和2017级之间差异显著。女生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和同伴沟通均明显高于男生,且独生子女的总体依恋水平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同伴疏离程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且中职生的同伴疏离程度在2019级至2018级有所下降且差异显著,在2018级至2017级有一定的上升。来自农村的中职生的反省功能水平显著低于来自城镇的中职生;民族为汉族的中职生的反省功能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在家为独生子女的中职生的反省功能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适应不良组内的中职生会比适应良好组的中职生表现出更不良的同伴依恋情况以及更低的反省功能且差异显著。(3)三个关键变量(同伴依恋、反省功能、社会适应)之间存在部分显著相关,且除了反省功能与消极适应及其四个分维度:自我烦扰、社会疏离、违规行为、消极退缩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之外,各变量间均显著相关。(4)中职生反省功能在同伴依恋和社会适应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局限:首先由于客观施测条件的限制,只收集了西南地区的两所职高的学生数据作为代表,调查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有待商榷。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自陈式问卷进行测试,数据容易受被试自身以及被试所受到的社会期望的影响,并且被试的反应也可能会被当前的情绪和不准确的记忆所影响,因此变量之间的联系可能被高估了。最后,本研究仅进行了横向研究,并不能确切知道关系及差异与随年龄发展有何变化。未来研究的方向:首先,在后续研究中,可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扩大样本的覆盖面,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推广性。其次,后续研究可增加实验、访谈等方式,并考虑进行追踪研究或实验干预,这将有助于丰富文章结论,使得结果更具说服力。最后,未来研究可考虑探究青少年同伴依恋类型,如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在本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澄清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