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这标志着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在我国的全面展开。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至2009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已近九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否顺利,实施中的阻力有哪些。这些都很值得关注。笔者以黔东南的民族高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研究性学习实施基本状况,以及影响其实施的因素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二个研究:研究一,黔东南民族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基本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开设年级、选题来源、教师培训、师生态度以及对开设中遇到的困难的看法。研究二,黔东南民族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因素。结合研究一,建构影响因素即课程本身、实施主体、外部环境等,进而具体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该地区由兴起到高潮再到式微。具体数据如下:在2007年前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在该地区占到52.31%.但到2009年,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学校比例下降到31.54%.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除开设该课的学校比例下降外,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对象范围也极大缩小,发展成“为赛而教”(即很多学校基本上只为那些能参加有关研究性学习竞赛的同学而开设)的局面。(2)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只在高一上学期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比例是46.92%,高一全学年都开设的占了39.23%.相对来说,在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学校较少。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这些学校在高二年级开设此课程也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继续完善在高一时的作品。到了高三,几乎没有学校再开设研究性学习了。(3)黔东南民族高中的研究性学习选题来源主要是当地民风习俗,其比例达到30.77%.这也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结合当地来开展的特点。其次是社会问题占到23.85%.再次是学科内容占到16.15%.而选择学生自身生活问题与自然现象的比例相差不远,分别占到15.38%和13.85%.(4)在调查中,57.64%的指导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这些教师一般是通过自己“琢磨”来指导研究性学习。(5)高考的压力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第一大困难,其比例分别高达87.54%和75.34%.对教师来说,学校不能提供相应的设备,设施,拨给研究性学习的资金有限,成为第二大困难。而对学生来说,得不到教师有效的指导成为第二大因难。另外,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仅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课时与年级,而且也影响了开设研究性学习的质量。(6)影响研究性学习在黔东南民族高中实施的因素包括课程本身、实施主体、外部环境等三方面并且这三方面因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具体而言,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身确实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我国高考制度背景下,它的要求难以被满足;实施主体则涉及到了学校上级管理部门、学校自身领导、师生、学校物质条件等等;外部环境主要指家长的态度,社会的舆论,学者、专家们的支持力度,当地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各种创新大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