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生活作为人类总体性活动的其中之一组成部分,是人类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所谓能动性是指人首先能够区分现实存在与各种可能,而不同的可能性又可作为某种特定的理想在政治生活中引导人们不断地改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现实的存在。能动性在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对于理想的追求。而受动性则是指人在进行政治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条件、环境和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制约和限制。受动性在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于现实存在的把握。政治哲学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理念和政治合法性之基本依据的学说,可以将其一般地理解为是对政治生活的哲学反思,而这种对政治生活的反思也由此会相应地体现为理想性和现实性两种不同的倾向。所谓理想性通常表现为以至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引导为政治生活的首要着眼点,而现实性则通常意味着在现实条件和因素所能允许的可能范围之内再考虑对于现实存在的改变。作为古典政治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就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体认着这两种不同的倾向。柏拉图从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竭力从理论上构设出符合这种道德原则的理想社会,理想城邦和理想政体,以此作为政治批判的思想依据和理论参照物,并把努力实现这种理想国家作为政治实践的基本目标。为了能够正确地判断政治生活问题的是非善恶,就必须确立理想化的是非善恶标准。而在柏拉图看来,这种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化标准不能来自纷然陈杂的经验世界,而只能来自理性思维本身。可以说,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是一种理想性的政治哲学。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从政治生活的现实经验和现实条件出发,探讨在现实中可以实现的优良国家或优良政体,把为解决政治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合理的策略作为政治实践的基本任务。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称之为一种现实主义,这并不是说,他的政治哲学不探讨判断政治生活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问题,而仅仅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而是说,在他看来,这些标准不是来自纯粹理性的道德预设,而是从政治生活的实践经验中提炼而来。这些思想同样具有充分的道德价值,同样包含着对理想城邦和理想政体的理论构设。只不过,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任何一个标准和主张,都不是基于纯粹的理性思辨,而是基于对政治生活经验和问题的现实思索和考量。本文紧紧围绕政治生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这两种不同的倾向,深入阐释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思想。充分利用二者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要著作来把握其理论发展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对二人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与比较,从而试图在还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二人政治哲学思想的原貌和不同倾向的同时,对政治哲学自身形态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进行合理的反思。本文主要是从城邦论、德性论、正义论、政体论以及法治论这五个方面来展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除了城邦论是属于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反思和城邦建构的总体性把握外,德性论、正义论、政体论与法治论这四个方面正好构成了考察人类政治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四个向度,而本文也正是从作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主线的这四个方面对二者的思想予以比较分析和阐释。城邦论是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所选取的共同域,试图从整体上概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于城邦建构的不同倾向的把握:柏拉图力图从源于抽象思维的道德原则出发而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对于现实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德性作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探求优良政治生活的伦理根基,是二者构建至善城邦与培养完善个体的内在本性表达。柏拉图将善置于形上超验的绝对领域,“善的理念”成为其德性论的形上根基和本体论设定。他试图在至善理念的绝对统摄下构设城邦的政治生活,强调人灵魂中的理性对于其追求至善、获得德性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则将探求城邦至善的政治学与探求个人至善的伦理学置于实践之学的视域中,强调不仅要知道善是什么,更要力图成为至善的城邦和善人。亚氏并不否认完满意义上的美德,但他更为注重探索在现实中实现和赋有德性的方式,他也由此区分了优良之人的德性与好公民的德性。而作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最高范畴,正义是二者德性论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从善中推论出来的,他的正义论就属于一种德性正义论,他试图用抽象的道德原则统领整个城邦的政治生活。而亚里士多德则并没有将正义完全寄托于对知识的追求,而是依托于实践活动,注重从制度以及平等的层面上探求正义的实现形式。政体论作为二者正义理论在政治建构中的体现,也显现出二者对于政体不同的建构和把握倾向。柏拉图认为政体评判和排列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出趋向至善的根本价值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力求探索在现实中能够实现的优良政体。在关于二者对待应如何实现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在政治理想追求方式的问题上,尽管柏拉图承认法律的作用,但他并不认为法律是万能的,他主张将城邦的权力交由哲学家由其来进行统治。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即使是最为优良的统治者也会受到情欲的影响而可能在执政时产生偏执,因此他极力反对人治而重视法治。本文通过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的分析、阐释和比较,使我们梳理并明确了政治哲学的理想性、现实性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不同价值和重要作用。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力避免使政治生活陷入到理想性或现实性这两种不同倾向所可能产生的误区中,而这就需要我们在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框架中把握理想与现实、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因为正是依托于人的总体性实践活动,理想与现实才能够实现具体的、内在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人们对于终极性理想和价值批判的把握才能在其合理范围内发挥引导和批判作用而不至于成为空想,现实性的存在也会在历史活动的进程中不断趋向于理想而非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