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模糊现象的关注最早源自于希腊哲学家、梅加腊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尤布利德斯所提出的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但是当时受以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排中律为基础的认为事物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的影响,人们无法对这一现象加以合理解释。直到19世纪末,人们对模糊性的研究才真正开始。1965年查德提出的模糊集合论为模糊现象的诠释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对模糊性的研究由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所谓模糊性,也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它的三个基本特点就是:边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以及核心区域的确定性,因此它与歧义性和概括性有一定的区别。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现象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中大量存在。以查德的模糊集合论和相关语言学理论(如语义场理论)为依据,本文对语言中的语音、语法(主要是词类和句法结构)、语义(主要是词义)模糊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些不同层面上的模糊虽然都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但是其产生的根源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就语音模糊来说,它主要来源于发音器官的细微变化以及相邻或相近音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为确定的音只是一种近似于精确的模糊音。语法的模糊,简单来说,就是源于有限的语法规则和无限的语言运用之间的矛盾。语义模糊则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范畴化。 虽然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但是从其特点来看模糊现象还是具有精确性的一面,即其核心区域的确定性。同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一样,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这一对矛盾中的双方也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它的对立面转化。模糊性的三个基本特点为转化提供了前提、基础。当然,这种转化也只是一种相对的转化,因为模糊与精确本身就是相对的。从模糊集合理论和模糊性的本质来看,模糊与精确的转化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原有的模糊集转为非模糊集或非模糊集转为模糊集,一种是原有的模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