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犯避”是明清小说批评家针对小说创作中人物、情节和场景的种种力避雷同又或有意相犯的现象而提出的一对理论范畴,是对中国古典小说艺术规律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在中国小说批评史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历来论述“犯避”的诸家,如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更强调的都是“犯避”两个范畴项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映射的一方面,对这两个范畴项自身的内容和意义则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而从构成上来讲,“犯避”是一个复合范畴,“犯”和“避”是一种并列关系,它们实际上又都具有丰富的自身内涵。“犯避”可以一言以蔽之为“犯之而后避之”,讨论的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共性和个性的美学关系以塑造典型形象的问题。而单纯的“犯”和“避”,通过种种重复或者是反重复的艺术手段,不但能服务于典型形象的塑造,还可以传达出主题方面的深远寓意。 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西游记》中的“犯”,首先阐释“犯”的理论内涵,然后列举、解释《西游记》中种种“犯”的现象。“犯”是一个叙述频率方面的问题,人类思维的共通性导致了民间文学中存在大量类似的形象和情节,而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大多脱胎于民间说书艺术,这就使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叙述中出现大量重复的描写。具体论之,“犯”不仅仅指描述一次重复发生的事件,还指反复描述一次相同的事件,这其实涉及到了一个转换叙述角度的问题。明清小说评点中常提到的“草蛇灰线法”也应被包涵进“犯”的范围中。与中国的其他几部古典名著不同,《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在匡正了一些过分的谬说之后,它被视为一部玩世之作。而笔者以为,在不:求之过深的基础上来看,《西游记》的确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事实上,《西游记》中“犯”的现象更加明显,这由它的故事题材决定,还受制于作者的创作意图。除前面已经提到的几种“犯”的表现外,《西游记》还利用数字形成了特殊的数字之“犯”。第二部分是论述《西游记》中的“避”。“避”的形成首先也是人类生活、思维的规律反映于文学作品,同时,追求“避”还是明代个性解放思潮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对“避”的论述则可从四方面展开,即题材之避、犯避之避、意图之避和避难之避。结合前两部分对“犯”“避”的理论分析,第三部分中拈出了八十一难,dtekrk 硕士学位论文V以孟户’VA引IR’S nmIS对其中的“犯避”作细致的考察。可以看到,在作者生花妙笔的点染下,极易写重、写犯的八十一难却显得同中有异、犯中见避,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