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大部分海域终年被海冰覆盖,气候极其寒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这里形成了一个酷寒、高盐、低光照、强辐射的自然环境。即便如此,南极仍然存在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企鹅、海豹和南极鱼类和浮游动植物等,其中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生物量最大的物种之一,南极大西洋扇区,特别是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南奥克尼群岛以及南乔治亚群岛水域是其主要的分布地,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威德尔海区的丰度也比较高。鉴于其分布广泛和生物量众多等特性,在整个南大洋食物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链接初级生产者与较高级营养者的关键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渔业资源,目前已有众多国家正在展开南极磷虾的商业捕捞活动。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们曾对南极磷虾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南极磷虾的摄食研究,但对于其摄食季节性和年际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利用2018年2~9月以及2015~2019年4-5月(秋季)收集到的共计319尾样本分别对南极磷虾进行了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基于脂肪酸分析法的季节性研究以及基于脂肪酸分析法的年际研究,探究南极磷虾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摄食及差异性,为南极磷虾在摄食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思路,并为南大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次实验的所有样本由海上观察员在海上采集,置于单管中并保存在超低温环境下运回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测定南极磷虾的体长、体重、性别等基础数据,然后以此为依据分析南极磷虾的体长、体重分布以及体长-体重关系、性比等基础生物学特性,以便在后续的摄食研究中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并获得基础信息。以下是基础生物学部分的主要结论:(1)本研究的南极磷虾总体长范围为30.03~56.81mm,平均体长为43.49±4.62mm,雄性磷虾和雌性磷虾的体长分布与整体分布趋势相似,都呈中间高两边低。总体重范围为0.16~1.43g,平均体重是0.66±0.24g,雄性磷虾体重分布与整体分布比较一致,而雌性磷虾的分布则更多的集中在体重较小的部分。(2)体长与体重之间的总关系式为W=5.2×10-6L3.1051(R2=0.8390),雄性磷虾体长-体重的关系式为W=1.1×10-5L2.9042(R2=0.7577),雌性磷虾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2.8×10-6L3.2605(R2=0.9056),雌雄磷虾之间的体长-体重关系差异显著。(3)雄性磷虾与雌性磷虾性别比为1.66:1。体长组之间的性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四个季节中春、秋和冬三个季节均检测到脂肪酸30种,夏季检测到脂肪酸26种。其中以饱和脂肪酸C14:0和C16:0、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n7和C18:1n9c和多不饱和脂肪酸C22:2n6、C20:5n3(EPA)和C22:6n3(DHA)为主要脂肪酸。并且在季节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化,C16:1n7和C22:2n6在秋季含量最高,最低含量出现在夏季,其他五种脂肪酸则与总脂肪酸含量季节性变化一致,均在秋季含量最高,春季时最低。说明磷虾在食物丰富的春夏秋季摄食并在秋季时脂质积累达到最高,在冬季和初春由于生物资源量降低而减少其摄食。此外,C20:1+C22:1、C18:1n9和ΣC15+ΣC17的季节性变化,揭示了磷虾在夏季主要为植食性,秋冬季时具有更多的肉食性和细菌性摄食,表现得更为杂食。(5)五个年份中2015年检测出28种脂肪酸,2016年检测出29种,2017年和2018年检测出30种,2019年仅检测出26种。其中C14:0、C16:0、C16:1n7、C18:1n9c、C20:5n3(EPA)和C22:6n3(DHA)是各年份中主要的六种脂肪酸。C20:5n3(EPA)和C22:6n3(DHA)在2015年和2016年脂肪酸中占比较高,均在2018年骤降至最低,而C20:1+C22:1和Σ15+Σ17的百分比含量峰值均出现在2018年,说明其他年份更多的以浮游植物为食,而2018年则较多的转为杂食,但2018年体长与C16:1n7、C20:5n3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与C20:1+C22:1和Σ15+Σ17呈现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了2018年磷虾随着个体的增长从杂食变得更具有植食性。本研究通过对南极磷虾的季节性摄食和年际摄食进行了初步研究。季节性研究可以反映磷虾因季节变化产生的摄食差异,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磷虾的生活史以及为探究其越冬机制提供数据信息。比较年际间磷虾食物来源的脂肪酸组成模式有助于探究磷虾在大时间尺度下的摄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