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1)本论文直接缘发于这样一个问题:能否找到一个切入点,能否寻觅到一条思想途径,由此现代的我们能重新回到古代文论本身?这个问题并非凭空而来,它最早又是笔者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古代文论学界思潮的一种反应,即对当时“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热烈研讨的反应。笔者当时即以为,对于古代文论,当务之急可能还不是“现代转换”,而是现代的我们怎样才能如其所是地去认识它,去把握它?亦即,如何回到古代文论本身?(2)这是一个问题吗?笔者以为是,笔者以为总体而言,相对于我们的现代研究,古代文论本身实际是“生活在别处”的。这主要还不是说,由于时光的流逝,古代文论当然已成为遥远过去中的东西,而是想说,迄今为止的古代文论研究受制于现代学科模式、受制于某些现代意识形态,基本上从原则上就把原本鲜活的古人文论、诗评、词话变成了僵死的材料。这是西学东移的结果,是我们追求科学研究的结果。我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研究的此种性质,恰恰相反,直至不久以前,我们担心的就是自己研究的科学性不够、客观性不够。但现在,由于更多地了解到西方思想(现象学、解释学、后现代思潮等等),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何谓“客观”?仅仅逻辑地裁量、组合材料对象就是“客观”?恐怕不是,恐怕现象学所谓的“回到事物本身”才是更高程度的客观。(3)如何才能回到古代文论本身呢?须对古人立论有足够诚恳的同情、理解、与认可,这是首要前提,相信这个前提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比如,如果现在某人仅以“零散”、“不成系统”等等来贬低传统,可能大部分学界同仁会对其不以为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