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女性学的方法,系统考察了海外华文女作家陈若曦的系列婚恋小说创作,认为其婚恋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女性问题的初步探讨、困惑与理想的主观性矛盾、性别问题的反思。 陈若曦一系列的婚恋小说透过爱情、婚姻、家庭这个中介,对女性的特定存在进行思考,并考察了男性存在状况的历史与现实,体现出作家对“人”的性别角色的文化反思,以及作家重塑“人”的性别角色和人格意识的崇高理想。陈若曦不仅是从女性的角度对女性再认识,更是从“人”的角度重新诠释人。在反思社会性别的角色规范的过程中,陈若曦经历了不同时期。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作家的女性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她由形而下的女性境况出发,初步探讨了传统女性的出路问题、命运问题。80年代,陈若曦仍关注女性的特定存在,以男性的存在状况作为参照物,探讨了人类的性爱困惑,并透过男女两性在婚姻期待、婚姻感受与婚姻行为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剖析了在这之下的社会文化背景。但对女性问题的探讨并不是她这一时期的创作重点。这时期她所要表现的是不断得到调整的、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和谐并存的理想性爱和理想的性别角色。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家主观上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矛盾统一。80年代末以来,陈若曦仍延续以往的创作方向和主题,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性别问题的种种。结合新的时代内容,她不仅表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女性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看到了社会性别文化父权性质的不变性,通过各类男女形象的塑造,揭示出父权文化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又束缚了男性的自由这一社会历史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