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不同盐度驯化方法对施氏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采用连续升盐(IG)、梯度升盐(IT)和盐度突变(IS)3种不同的驯化方法,对体重11.32±3.48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幼鱼进行了盐度驯化实验。结果表明,驯化方法影响幼鱼的成活,3种不同驯化方法下的成活率以梯度升盐法(IT)最高,能够100%存活;其次是盐度突变法(IS),存活93.33%;连续升盐(IG)的成活率最低,但也能达到85%。3种盐度驯化方法下均不同数量出现“大头鱼”个体,驯化中死亡个体多为“大头鱼”。实验结束时,3种驯化方法下施氏鲟幼鱼的SGR和体增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3种驯化方法中,梯度升盐(IT)组的SGR最低。实验表现出盐度驯化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原因是由盐度胁迫效应和随后的渗透调节耗能增加所致。在盐度25中继续驯养30d幼鱼生长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三种驯化方法均能达到盐度驯化目的,梯度升盐法(IT)和盐度突变(IS)法分别能保持较高的成活率或较好的生长。2 盐度对施氏鲟幼鱼的耗氧率与窒息点影响 在水温(20.0±0.2)℃条件下,采用(74.33±13.46g)的施氏鲟幼鱼,比较了淡水和盐度28海水条件下施氏鲟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显示,幼鱼在盐度28海水中驯养14d,其平均耗氧率为235.10±37.70 mgO2·kg-1·h-1,显著高于淡水条件下的202.20±30.12mgO2·kg-1·h-1(P<0.05);幼鱼在海水中的窒息点为0.94±0.05 mg·L-1,与淡水中的0.84±0.03 mg·L-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幼鱼在海水和淡水中的昼夜耗氧规律均表现出两个耗氧高峰时刻(8:00;22:00)和两个耗氧低谷时刻(18:00;00:00)。表明经过14d海水养殖,幼鱼的代谢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耐低氧能力还较弱,而生理规律已经与淡水环境中趋于一致。相比之下,施氏鲟的代谢率高于一些淡水鱼类,但白天与夜间的平均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代谢水平变化属于昼夜差异不明显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