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新教材是在新时期对学生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提升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培育科学精神素养和政治认同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载体。其与实验版《生活与哲学》教材相比,在教材编写的背景、特点、内容等各方面均实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在新课程改革、新课程课标、统编版新教材的“三新”背景下,教师在运用新教材时也遇到了新问题。因此,本文旨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新教材是在新时期对学生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提升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培育科学精神素养和政治认同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载体。其与实验版《生活与哲学》教材相比,在教材编写的背景、特点、内容等各方面均实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在新课程改革、新课程课标、统编版新教材的“三新”背景下,教师在运用新教材时也遇到了新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新旧教材对比的基础上,总结新教材的新变化,并针对新问题,总结出适应新教材哲学部分教学的新策略,以此提高新教材的使用质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的教材变化。本部分首先是对统编版《哲学与文化》新教材编写的背景和特点进行宏观分析。新教材编写的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两点: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要求;其次,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加剧,《哲学与文化》教材需有效承担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新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新教材基于新时代的新要求,在新起点上继续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其次,着力体现最新理论成果,体现时代性。最后,大量选取我国的名人名言和案例素材,着力体现文化自信。本文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继续对新教材的结构、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了微观分析。新教材的哲学逻辑体系进行了部分重构与整合,教材结构更加科学和严谨;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必要的增删、调整与完善;教材编写体例、版式设计、编写语言等教材呈现方式也进行了更新。第二部分,《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访谈,目前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教材内容压缩大与课时少的矛盾突出,难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学中缺少对哲学与文化两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再次,教学方式仍过度重视哲学原理的讲解,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反应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对新教材变动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尚未能完整、准确、全面的理解新教材的新变化以及对新课标中倡导的教学与评价的建议理解不够全面。第三部分,《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教学改进策略。首先通过积极参与有关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培训活动,以及通过时代、课标、编写者、学生四种视角研读新教材,进而提高对哲学部分新教材变动的重视程度。其次通过把握各教材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实现“哲学”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等方式对新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运用。第三,通过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切实讲出“哲学味”;依托议题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强化辨析,凸显价值引领,培育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更新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综核心养表现情况等方式更新教学与评价方式。
其他文献
本文以身体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视角,从环境性内涵、身体与环境的互动、环境伦理等方面入手,分析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癌症书写,对文学文本中蕴含的环境意识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癌症书写所具有的文学和文化意义。全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第二部分梳理了癌症书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以来小说癌症书写的环境性内涵。第一节围
1996年10月17日,走馬樓三國吴簡出土於長沙市中心五一廣場走馬樓建設區域編號爲J22的古井中,其文字真實反映了三國時期漢字的使用情况。《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柒]》共計簡牘6153枚,總字量達10萬餘字,單字總量爲1534個,除去原簡中模糊不清的字形,可供分析的單字有707個。本文立足於漢字構形學理論,運用統計量化、共時描寫、歷時比較的研究方法對《竹簡[柒]》文字構形系統進行窮盡性的考察與
语言和文化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言本身就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播媒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同语言教学相比,文化教学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对语言和词汇的学习和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映照,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则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伦理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语文课堂的教学伦理问题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的学科目标具有独特价值。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伦理现状,利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实证研究方法对语文课堂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总结,进而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此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伦理意识,减少课堂伦理问题的发生。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内容。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缘起以及研究的目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是西方当代著名的犹太批评家,在20世纪50年代针对新批评(New Criticism)提出了“老式批评”(Old Criticism)的批评理念,并在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登上舞台之后延续了“老式批评”的批评立场。“老式批评”反对新批评极端的形式主义倾向,强调批评的实践性,主张恢复作者的权威与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尤其关注文学作品中诗
国际中文教育中语音教学是基础。因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二语学习者最先接触到的语言要素,因此语音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外籍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汉语教学的成效。本文以巴拿马华裔儿童的汉语语音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对巴拿马华裔儿童进行汉语语音教学的实践,采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等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praat语音实验软件,对巴拿马华裔儿童的语音偏误做详细的分析,同时结合孔子课堂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
家国情怀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公民具备家国情怀基本素养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家国情怀素养不仅体现在当代,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厚植家国情怀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实习期间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探寻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厚植家国情怀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解决方
党史教育是提高高中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形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严防意识形态阵地以及深化高中思政课改革、着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需要。2021年又正值建党百年,恰逢其时,本文围绕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和论述,依据笔者在教育实习中的调研,剖析当前党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有效的融入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成就显著。由于“美好生活需要”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层次的、充满动能的、颇具历史性与社会性的范畴,其生发与满足既以一定的社会现实条件为基础,又与人这一需要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性密切相关。因此,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的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自然也就扬弃了过去内容相对单调、层级相对较低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了当前
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本文以此为研究切入点,基于《经济与社会》活动教学实践,探索活动教学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为活动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争取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正文由四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阐释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