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史研究中,《帝王世紀》為學人所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然其整理狀況尚有可發掘的空間,其研究性工作目前較少;本文正是在此現狀基礎上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引言中我們詳細討論了該書整理研究的現實狀況,在梳理學術史的基礎上,分析了本文選作的可行性與必要性。該書的文本特徵和輯本的流傳狀況尚未得到爬梳,價值性未得到客觀闡述,本文的一二章分別就此展開討論,通過分析材料並統計分析,得出較為客觀公允的文本評價、成書時間與書名篇卷特點。當時創作的背景當包含作者與歷史環境雙重因素,該書當是一部摻雜著部份偽文獻的真書,皇甫謐可能在獲得了一定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抄撰與寫作;其成書時間當在250年至280年間,不宜過分引申與強解;宋開始亡佚,元末始為之輯,清人形成規模,而今可見本有11種,可觀者為宋翔鳳本與徐宗元本;其書的材料價值、文史價值及學術史價值并不因前人攻訐而打折扣。對於未盡全面整理的文本,筆者重新爬梳了可知見古籍中的徵引條目,一一將其列出,編排校勘成文,以與其他通行本相表裡;共輯得文獻條目約3610,文字數量近30萬字,從中提取價值量較高的編次成400餘條。這些基礎層面的整理和研究在立足于材料的前提下展開,目的在於還原書籍的本來面貌,為今後的研讀做好鋪墊。本文的第三章以輯佚學理論為基礎,輔以校勘釋證。最後以細類的形式羅列出其佚文出處,以便日後能進一步核實材料,努力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