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试验以40%丙酮、30%乙醇及蒸馏水作为浸提剂分别对茄子黄萎病病组织(发病根颈和叶片)进行浸提,用所得浸提液在培养基条件下对茄子黄萎病菌进行处理,及在茄子幼苗2叶1心期进行两次诱导处理,以浸提剂作为对照,通过黄萎病菌菌落直径、自然病原激发病害、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病情的调查及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浸提液对茄子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对茄子黄萎病的诱导抗性效果。结果表明:1.抑菌作用不同浸提液处理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40%丙酮、30%乙醇及蒸馏水作为浸提剂分别对茄子黄萎病病组织(发病根颈和叶片)进行浸提,用所得浸提液在培养基条件下对茄子黄萎病菌进行处理,及在茄子幼苗2叶1心期进行两次诱导处理,以浸提剂作为对照,通过黄萎病菌菌落直径、自然病原激发病害、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病情的调查及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浸提液对茄子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对茄子黄萎病的诱导抗性效果。结果表明:1.抑菌作用不同浸提液处理后菌落直径由小到大分别为乙叶<乙根<丙叶<丙根<水叶<水根,经乙叶处理的菌落直径始终小于其他处理与对照,比乙CK低0.72mm,比总对照低5.31mm;乙叶处理的黄萎病菌抑制率则达到48.36%,比抑制效果最低的水根高21.77%。2.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1)营养生长指标经过乙叶诱导处理后的茄子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最大叶叶面积比乙CK分别增加2.76cm、0.48mm、0.13、6.2cm2;比总对照增加5.04cm、1.41mm、1.2、38.35cm2。(2)病情测定经六种浸提液诱导处理后的病株率及病情指数由小到大为乙叶<丙叶<丙根<乙根<水叶<水根,经乙叶浸提液诱导处理后的病株率在最后一次调查中为43.33%,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对照,比乙CK低23.34%,比总对照低33.34%,差异显著;乙叶处理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处理与对照,相比乙CK的病情指数减少11.11%、比总对照少21.11%,诱导抗性效果达到45.23%。3.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经六种浸提液诱导处理后的病株率由小到大为乙叶<丙叶<丙根<乙根<水叶<水根,经乙叶浸提液诱导处理后的病株率在最后一次调查中为56.67%,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对照,比乙CK低7.85%,比总对照低26.66%,差异显著;乙叶诱导处理后的病情指数始终低于其他处理且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相比乙CK低7.67%,比总对照低20.28%,诱导抗性效果达到41.25%。4.生理指标茄子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叶绿素的含量总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处理MDA的含量在调查第三天达到最低值,经乙叶诱导处理后的MDA含量最少,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和对照;SOD、POD、PPO的活性及叶绿素的含量在调查第三天达到峰值,CAT的活性则在第四天达到峰值,经乙叶诱导处理后的酶活性及叶绿素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综上所述,经乙叶诱导处理后的茄子植株生长发育最好,病情指数最低,诱导效果最大。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体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从血液、肝脏和体组织中脂类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基因的表达方面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为肉驴能量营养需要的制定、通过营养调控改进驴肉的脂肪酸组成和营养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分为3个试验。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年龄为1岁体重相近(150±25kg)的肉驴(公)36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为低能组(E1)、中能组(E2
本试验旨在研究艾蒿醇提物(Artemisia Argyi ethanol extract,AAEE)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肝脏、脾脏和小肠组织中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并初步探究AAEE发挥免疫和抗氧化作用的信号通路。试验采用艾蒿植株地上部分,以乙醇为提取溶剂,得到AAEE冻干粉。选取24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随机分成5个日粮处理组,五种日粮是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
驴乳具有高乳糖、低乳脂的特点,营养价值与人乳接近,并具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因此逐渐引起消费者的重视。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妊娠后期日粮能量水平对母驴产后不同时间乳糖、乳脂肪、乳蛋白和乳总固形物及非脂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研究了血浆和乳中氨基酸与矿物质含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妊娠母驴日粮能量水平的合理确定、驴乳的优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年龄、体重及预产天数相近的德州驴2
以‘甜查理’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为研究对象,以Na Cl与Na2SO4浓度比为1:1的混合盐模拟盐毒害,分别设置0、50和100 mmol/L共3种混合盐浓度,每种盐物质的量浓度设置接种与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共6个处理,研究了接种AMF对草莓根系及根际微环
苜蓿根腐病是苜蓿上最为常见的根部病害,在我国各个苜蓿种植区均有发生,能够造成苜蓿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严重的影响我国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和优势菌株,对于苜蓿根腐病的防治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三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寄主间交互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旨在研究羊血来源生物活性肽的抗氧化活性,采用酶解法处理羊血红蛋白,综合其水解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筛选出最适蛋白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研究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从清除自由基及还原力角度探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建立大鼠Diquat氧化应激模型进行体内抗氧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用E蛋白酶、M蛋白酶、F蛋白酶和N蛋白酶水解羊血红蛋白,以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综合筛选出M蛋白
为更好的评估荒漠草原放牧绵羊的矿物质营养水平,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土壤-牧草-放牧绵羊的矿物质进行分析。通过采取现场调查、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地区嫩草期(6月)、生长期(9月)和枯草期(11月)土壤—牧草—放牧绵羊血液中的矿物质(常量元素:钠、钾、钙、磷、镁和微量元素:铁、铜、锰、锌、硒、钼、钴)的含量,分析不同季节矿物质盈亏,并对土壤和牧草矿物质含量与
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随着提倡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以及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利用矿质营养元素调控植物抗病性的作用已被逐渐重视。其中硅及硅酸盐类诱导植物抗病性已经得到证实。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在室内和室外证实了硅酸钠能诱导马铃薯抗黑痣病,欲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其抗病机制。本试验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与马铃薯抗
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可以明显地影响到蝗虫群落的结构和动态,但是对蝗虫与植物营养之间的关系尚未深入探讨。本文研究了植物与蝗虫营养之间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同时室外耦合放牧降水因子,从营养关系角度为草原蝗虫灾害治理提供生态与化学理论。在室内进行严格的蝗虫人工饲料试验,再通过测定试验样地植物(羊草Leymus chinesis和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营养生态化学变化,分析了不同种类蝗虫(早期
内蒙古河套地区是甜瓜(Cucumismelo L.)优势产区,所产甜瓜醇香甘甜、品质优良。近年来,当地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甜瓜生产和品质提升。开展甜瓜耐盐生理特性研究对生产中建立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及盐渍化土壤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河套地区优质地方品种河套蜜瓜以及近年来当地引进试种的优良品种银帝王为材料,探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0/mmol/L(CK)、50/mmol/L(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