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指积极因素的增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本文以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为研究主题,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的经验,进行实证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教育方式和实践训练,去塑造和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积极品质,使他们自我调适,从而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然后测试他们积极品质的变化情况等,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为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UPI《心理健康问卷》、SCL—90《症状清单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二,对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比较详实地分析了大学生对积极品质重要性的评价、大学生对自身积极品质的评价、大学生认为应该具备的积极品质、专家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积极品质、大学生积极品质应然与实然的综合分析、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差异分析。第三,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进行了干预实验。通过对大学生积极品质重要性评价变化情况和大学生积极品质自评变化情况分析,论证了实验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可行性。第四,分析了积极品质的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通过分析,论证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变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比较显著的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