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黏土地区基坑开挖不可避免会导致围护结构变形、土体位移、邻近建筑沉降等工程问题。目前在城市中心区域,地下空间开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基坑规模不断增大,对周边建筑影响日益显著,为了邻近既有建筑安全,基坑设计变形控制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基坑周边建筑变形和损坏程度预测以及保护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杭州地区多个基坑工程,对基坑周边既有建筑沉降计算及损坏程度判断进行了理论推导,依据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并提出了浅基础建筑桩基托换设计方法,运用有限元对重要参数进行确定,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开挖引起的邻近既有桩基建筑附加沉降及桩身附加轴力理论计算方法。基坑周边深层土体竖向位移根据位置不同呈现出线性减小或折线型规律,在0-1.0He范围内(Ⅰ)将位移规律简化为沿深度先保持不变再线性减小,1.0He-2.0He范围内(Ⅱ)简化为沿深度线性减小。桩身侧阻及端阻计算选用双曲线模型,考虑到在役桩基受力状态区别于普通桩基,对双曲线参数进行了修正。基于荷载传递法,结合提出的深层土体沉降规律及修正后的双曲线模型,运用C语言编制程序,得到了附加沉降及桩身轴力计算方法,并选用杭州地区两个地铁基坑工程共26根桩实测数据进行验证,摩擦桩实测值与理论值最大误差小于20%,端承桩小于30%。对比结果显示,接近基坑侧桩基沉降理论值大于实测值,远离基坑侧理论值小于实测值,分析认为是上部建筑刚度影响。(2)提出了考虑土体位移空间效应的浅基础建筑损坏程度判别方法。统计了一三层地下室基坑开挖诱发的邻近一古建筑沉降、水平位移及裂缝开展情况,用以后续判断建筑损坏程度。统计分析了杭州及江苏地区多个基坑(深度在15m到18m之间)周边地表沉降得到沿基坑方向地表沉降规律,并将其简化为抛物线。推导得到三维条件下建筑危险部分最大拉应变平均值计算方法,并以此最大拉应力值作为损坏程度判别依据。整理了国内外多个建筑损坏程度标准,包括根据建筑转角及水平拉应变两个参数共同判断,根据基于平面问题分析得到的最大拉应力判断及根据裂缝开展情况判断,运用不同方法对该古建筑损坏程度进行了判断,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提出的判别方法所得结果最接近实际情况。(3)统计对比了杭州市中心某基坑邻近端承桩建筑、摩擦桩建筑及浅基础建筑沉降规律,统计结果显示,桩基础可有效减小基坑引起的沉降。提出了增设钢管桩分布及长度设计理论方法并运用Plaxis对托换桩基长度及桩间距两个关键因素影响进行判断。理论计算中,桩侧摩阻及端阻选用双曲线模型,并结合增设钢管桩受力特性修正了模型参数,土塞阻力选用刚塑性模型。基于荷载传递法,结合修正后的双曲线模型及土塞阻力模型,运用C语言编制程序,得到了增设桩基后建筑沉降,判断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则主要通过增加桩长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