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比较是近年来国外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也已有一些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存在”、“真理”或“言说”等比较视野都有被不少涉猎。但尚未见有从该“三要素整体”视野来对它们进行比较的。“存在思想”(Denken des Seins)即“言说存在之真理”,它包括“存在”、“真理”和“言说”三“要素”。本文即是从该视野出发对二者思想所做的一种尝试比较。存在思想经历了从古希腊早期的“原始存在思想”即“涌现-逻各斯-无蔽”向“存在学”即“作为命题之正确性的真(理)-逻辑地说(命题)-现成存在者”的演历。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归属于“非存在学的新存在思想”,它们以非常不同、但又呈某种有趣“对撑”的方式对“存在学整体”(即“存在学之为存在学”)实现了某种深刻的超越。他们以各自的“新存在思想三要素”来分别地超越了“存在学的三要素”。我们正是从“分别”比较他们的“新存在思想的三要素”出发来“整体”比较他们的“新存在思想”的。在第1节“导言”中,我们先对本文题目及“比较”方法做了先行阐释,接着对国内外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的比较研究做了扼要述评,最后概述了本文的基本思路。在第2节,我们对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之前的存在思想史做了十分简要的勾画,其目的是为比较他们的新存在思想提供起码的背景。在简述它们之前的存在思想史后,我们特别: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进行的“哲学与科学的可能性之间的循环证明”作为存在学要素“逻辑地说”之范例来突出描画存在学;从马克思的“实践存在思想”来“看”一种非海德格尔式和维特根斯坦式的超越了存在学的“新存在思想”。在第3节,我们分别展示了他们新存在思想的“真理”要素,同时也即对它们进行了比较。他们都选取了“真理”要素作为各自超越旧存在学的直接突破口。海德格尔的“真理”演历如下:作为形式显示的自行-显示→Dasein的展开状态→绽出的自由→自行遮蔽着的庇护之疏敞地。而维特根斯坦的“真理”则演历为:不可说者的自行显示→生活形式的自行显示→世界图像。他们的“真理”都朝着越来越“原始”的某个方向“还原”,分别以极为不同、但又呈有趣“对撑”的方式(比如“疏敞地”和“世界图像”都具有某种“活动空间性”)超越了存在学的“作为命题之正确性的真理”,并且在更原始的地带中建基了后者。在第4节,我们比较了它们对于存在学的“存在”要素的不同超越。海德格尔对新“存在”探寻的路标如下:原始-东西→存在者的存在→存在本身(本有者-存有-Sein)。而维特根斯坦的新“存在”路标则为:不可说者→生活形式。他们的新“存在”相映成趣(比如本有者乃某种原始的“一”,生活形式则为某种原始的“多”),并且都决不再是存在学的“现成存在者”。在第5节,我们比较了他们对于新存在思想的新“言说”要素的不断追溯。海德格尔对新“言说”追溯的路径如下:Dasein的言谈→本有者之道说。维特根斯坦对新“言说”的追溯则为:7种言说方式→语言游戏。这些新“言说”都不再是存在学的命题,反而是后者所从出的某种原始语言。道说和语言游戏之间有着某种十分有趣的“对撑”关联,比如它们都具有某种“游戏性”。在第6节“结语”里,我们首先分别总结了他们的新存在思想,然后总结性地比较了它们。他们都以各自“新存在思想”的“新三要素”来全面地超越了一切“旧存在学”的“旧三要素”。他们虽然“直接”面对的是很不相同的存在学,但从更宽广的视野看来,他们面对的就是“存在学整体”或“存在学之为存在学”也即“真(理)-逻辑地说(命题)-现成存在者”。他们以各自十分不同、但又确呈某种有趣“对撑”的方式即“疏敞地-本有者-道说”和“世界图像-生活形式-语言游戏”来成就了对于“存在学整体”的深刻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