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择期手术全麻高血压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维持深麻醉下拔管的心血管反应及并发症,探讨高血压患者深麻醉下拔管的最优方法。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手术全麻高血压一期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40-65岁,BMI<30kg/m2,术前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无严重心、脑、肝、肾疾病,估计插管困难或过度肥胖的患者以及术前有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除外。无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及其他麻醉药物过敏史。术前各项检查完善且基本正常,若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时出现心动过缓、血压较低等其他不良反应则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D组右美托咪定组和P组丙泊酚组。两组患者均以静脉诱导,术中全凭静脉维持麻醉,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监测麻醉深度。使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及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维持BIS值在40-60。手术结束前20分钟停止泵注顺式阿曲库铵。手术结束时,使用阿托品和新斯的明拮抗肌松药,P组停瑞芬太尼继续泵注丙泊酚;D组停止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给予右美托咪定泵注,调节两组泵注药物速度维持BIS值60-70。待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VT﹥350ml、呼吸频率RR﹤20次/分,自主呼吸下维持氧饱和度(SpO2)﹥90%,,停全麻药,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面罩吸氧,如果SpO2﹤90%托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入室后(T1)、手术结束时(T2)、气管拔管前(T3)、气管拔管即刻(T4)、气管拔管后5 min(T5)、10 min(T6)、20min(T7)、30min(T8)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情况:拔管时间(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拔管后至睁眼时间)、拔管时呛咳反应及拔管后咽喉痛、舌后坠、躁动、喉痉挛或气道痉挛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基本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拔管期两组患者的血压SBP、DBP、MAP相比较,T3-T8时间血压波动均不明显,较入室T1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HR比较T3-T8时刻D组较稳定P组波动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合度SpO2两组在T5时间均稍有降低,P组下降比D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8时间点的SBP、DBP、MAP、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拔管苏醒时间比较:两组拔管时间相比较没有差异,但拔管后苏醒时间P组略长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拔管后并发症情况:P组患者拔管后2例出现舌后坠、3例烦躁患者其中1例面罩给氧困难,D组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时均无咽喉痛、呛咳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在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深麻醉下拔管都可有效的降低血压波动保证重要器官血液灌注,减轻拔管时心血管反应,术后拔管至苏醒期间维持心率稳定,保证组织氧供,减少拔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右美托咪定优于丙泊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