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卑是活跃于我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的民族,系东胡的一个分支,于五胡十六国后期逐渐兴盛且强大,后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国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占据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国北方近一个半世纪(386-534年)之久。历史上的拓拔鲜卑通过两次大迁徙后,逐渐与中原的汉族地区有了往来,拓拔鲜卑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部落联盟结构向国家政权组织方向转变。最终在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北魏从此一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随着进军中原,拓跋部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中原的封建文化,原有的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这种新局面,拓拔鲜卑的统治者也深刻认识到,过去的游牧经济即将被中原的农业经济所淘汰,唯有稳定的财政来源才是支撑拓跋政权健康发展的前提,同时对社会的安定也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而北魏初期实行的计口授田与分土定居政策,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说,北魏赋税制度的发展不仅是拓跋国家封建化进程的表现,也是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的基础。北魏政权不再像其他少数民族政权那样由于财政收入不足使内部经常性的发生内讧,导致政权瓦解。另外,北魏政权内部政治结构也有所转变,鲜卑传统官制和吸取消化的魏晋官制都有多少发展,两种官制交织在一起,或置或废,有消有长。看其演变过程,经过北魏前期和中期的建构,到孝文帝改革后,鲜卑官制终于被汉族官制所代替。同时,也促进了拓拔鲜卑的封建化进程。从公元398年,拓跋珪开始了国家封建化的进程,历经明元、太武、文成、献文诸帝,至孝文帝时期最终完成。其中,道武帝拓跋珪和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事业的奠基人,凭借军事力量的征服使北魏政治制度走上完全封建化的道路,随后的文成帝则开启了从武治转向文治的新风,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稳固和加强了北魏统治政权的地位。拓跋氏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政权组织结构的不完善仍然影响着国家封建化的进程。面对这种局势,孝文帝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革新,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通过改革,使北魏国家的国力达到鼎盛,标志着北魏政权完全封建化。孝文帝死后,政局并未沿着他的设计发展,他的事业虽然在局部范围内得到了推进,但从整体看,拓跋国家政权在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