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良纯化的菌种,是茯苓栽培成功的根本保证,其直接影响茯苓的产品质量和栽培产量,继而影响栽培者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对菌种的研究投入不足,出现了滞后于生产的局面。由于育种工作的滞后,国内各地以相互引种替代新品种,在产品名称上,商业名称、学名和俗名上的混淆和张冠李戴现象时有发生,同种异名现象较多,随意起名编号更为普遍,如从异地引进的菌种,随意编号,以掩盖真实来源和编号造成菌种混乱。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操作性强、能准确鉴定食(药)用菌菌种的新方法。同时,加快建立包括蛋白质和DNA指纹在内的茯苓种质资源信息库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本课题根据茯苓各级菌种的制备及生长条件来确定茯苓各级菌种的质量标准。对茯苓菌株培养基的筛选确定茯苓最适宜生长的培养基。同时,采用酯酶同工酶技术和工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茯苓栽培菌株及部分野生菌株的种质特征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茯苓菌种的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研究通过拮抗实验表明:其中部分菌株之间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拮抗现象,例如麻城——靖28.P0——ACCC50864等,说明其遗传系统存在差异;同时部分菌株间拮抗现象不明显,例如:P0——靖28等,说明其遗传差异较小,可能属同物异名。观察茯苓菌丝生长来确定茯苓的生长速度及萌发定植能力:在PDA培养基上,在适温(24℃±1℃)时,萌发定植时间为1-2d,长满试管斜面的时间为5-8d。在松木屑77%,麦麸或米糠20%,糖2%,石膏1%组成的培养基上,25-30℃温度下,菌丝长满菌袋一般为15-30d。二、茯苓菌株培养基的筛选研究对茯苓菌株培养基进行筛选,包括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的比较,发现最适合的固体培养基为普通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为麦芽糖培养基。三、茯苓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研究取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30个作为供试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共检测到211条酯酶同工酶谱带,每个菌株所具有的酶带数为6-11条不等,多数为6条。30个供试菌株共有14种酶谱类型,其中部分菌株谱带相同。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水平为80%时,供试的30个茯苓菌株可分为八类。第一类:鄂1、福建006;第二类:麻城、ZJ、同仁堂、Z(Z)、50864、P0、86、靖28、F6、A10、大别山、9、10、14、Y1;第三类:5.78;第四类:茯苓28;第五类:L;第六类:YN、茯苓5号、W、S1、50876、DB;第七类:GD、901、GZ;第八类:ZL.部分菌株相似系数为1,说明它们亲缘关系近。四、ISSR分子标记在茯苓菌株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采用不同来源的3个茯苓菌株对30个ISSR引物进行筛选,选择扩增稳定、多态性较好的10个引物用于ISSR分析。在筛选退火温度的基础上,用10条引物对30个茯苓菌株进行ISSR指纹图谱分析,10个引物共扩增出110条DNA带,其中具有多态性带70条,占总带数的6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条带。从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86%水平上30个供试的菌株可以分为六个大类。第一类:Z(z)、鄂1、麻城、GD、茯苓28、同仁堂;第二类:ZJ、YN、50876、F6.、901、A10、DB、50864、S1;第三类:茯苓5号;第四类:大别山、ZL、86、GZ、福建006、靖28、W、L、 Yl、9、P0;第五类:10;第六类:14、5.78